景德镇一线窑口巡礼:九段烧
01 窑口溯源
段镇民的商业哲学与文化觉醒
创始人段镇民出身陶瓷世家,1993 年辞去国企工作创立 “段窑”,早期以出口日本的茶道用具崭露头角。1996 年,日本客商将其作品比作围棋 “九段”,遂更名 “九段烧”,开启品牌化征程。不同于传统匠人思维,段镇民深谙市场法则:2004 年率先推出陶瓷首饰引爆市场,2008 年转战茶器领域时,精准捕捉青花人物题材的空白,以 “十八罗汉杯” 横空出世,三年内跻身景德镇 “三大名窑”。这种 “错位竞争” 策略,使其在春风祥玉、小雅等老牌窑口的夹缝中杀出重围。
传承与转型的时代印记
初创期(1993-2007):以出口日本市场为主,严格品控体系在此阶段成型,奠定 “零瑕疵” 口碑。
爆发期(2008-2018):段镇民亲自挂帅,高薪聘请美院人才,开创 “青花人物 + 高白泥” 的差异化路线,十八罗汉、婴戏图等系列成为行业标杆。
转型期(2018 年至今):段镇民离世后,女儿段紫薇接棒,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探索创新,如 2024 年宁波茶博会推出的银星釉、九段蓝等新品,延续 “当代官窑” 基因。
02 工艺密码
材料革命:高白泥与釉水的极致追求
九段烧独创高白泥配方,质地细密如脂,透光性极佳,却对画工提出严苛挑战 —— 任何笔触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釉水历经 200 余次调试,开发出 “亚光白釉”“银星黑釉” 等标志性釉色,其中银星黑釉呈现星砂闪烁的独特质感,被誉为 “瓷中夜明珠”。
画工绝技:分水与线描的双重突破
青花分水:采用 “渐变分水技法”,青花色阶达数十种,人物衣纹的深浅过渡如行云流水,代表作《十八罗汉杯》中罗汉袈裟的层次感,甚至可通过放大镜细品。
线描革新:融合明末清初画家王琦的写意风格与现代素描技法,人物开脸兼具佛像庄严与世俗灵动,如《华容道》杯中的关云长,线条勾边如任伯年笔意,神态却似小人书般鲜活。
全流程品控:从泥料到成品的极致把控
胎体厚度精确到毫米级,釉下彩绘制需在湿度≤50% 的无尘环境中完成,窑温控制误差不超过 0.5℃,最终成品率不足 30%。这种 “不计成本” 的态度,使其成为玩家口中 “零瑕疵窑口”。
03 艺术成就
题材创新:从历史叙事到人文表达
经典重释:《三国演义》系列突破康熙青花的程式化画法,以海上画派风格重构赤壁之战、华容道等场景,人物动态更具戏剧张力。
婴戏美学:以段镇民孙女为原型的 “大头娃娃” 系列,将传统婴戏图的吉祥寓意与现代卡通审美结合,童子憨态可掬,服饰纹样暗藏《山海经》元素。
宗教哲思:《十八罗汉》系列打破传统千人一面的刻板印象,每位罗汉法器、坐骑皆不同,神态或慈悲或威严,传递 “众生皆可成佛” 的东方哲学。
器型突破:功能与美学的完美平衡
玉璧杯:杯底仿和氏璧造型,极简线条勾勒高级感,胎薄透光却能承受沸水冲击。
炉式杯:三尊罗汉为一组,六杯构成完整《十八罗汉渡江图》,兼具把玩与收藏价值。
闻香杯:率先将传统器型引入茶器圈,引发行业跟风潮,奠定九段 “器型创新风向标” 地位。
04 行业启示
市场敏锐度:精准卡位青花人物赛道
当其他窑口沉迷于花鸟、山水题材时,段镇民果断押注人物画,通过高薪挖角画师、定制分水技法,建立技术壁垒。这种 “人无我有” 的策略,使其在 2008 年后迅速收割高端市场。
文化赋能:让瓷器成为叙事载体
九段烧将《三国演义》《山海经》等经典文本转化为视觉符号,每件器物都承载着历史故事。如《水浒 108 将》系列,人物绰号、兵器皆暗藏典故,把玩过程即成文化解码之旅。
品控神话:极致主义的市场回报
坚持手工制瓷、拒绝工业化量产,虽导致成本高企,却成就了九段烧的收藏价值。2023 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中,一对《十八罗汉玉璧对杯》以 187 万元成交,印证其 “当代官窑” 地位。
05 青花人物的当代范式
从段窑到九段烧,从出口代工到文化输出,九段窑口的传奇不仅在于技艺的登峰造极,更在于其重新定义了青花人物的审美范式。当高白泥的莹润遇上分水技法的层次,当历史典故转化为瓷上丹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茶器,更是景德镇千年瓷艺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九段烧用三十年时光证明:真正的经典,永远是匠人精神与时代审美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