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琳工夫

白琳工夫

白琳工夫属红茶类,创制于19世纪50年代,主产于福建省福鼎市白琳镇,为“闽红三大工夫”之首(与坦洋工夫、政和工夫齐名)。其以福鼎大白茶为原料,外形细长弯曲、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具独特毫香与鲜爽滋味,被中外茶师誉为“秀丽皇后”。

发展历史

起源:19世纪50年代闽粤茶商于白琳设庄收购红茶,远销海外,品牌由此得名。

工艺革新:20世纪初点头镇竹栏头陈氏以福鼎大白茶替代小茶种,品质跃升;1934年“橘红”(桔子般红艳)工艺问世,特级茶获国际盛誉。

现代发展:2007年重获商标权,2015年品牌价值达29.1亿元,制作技艺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长环境

核心茶区位于太姥山麓(海拔650-85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8.5℃,年降水量1600mm以上。云雾笼罩率80%,土壤为酸性砾质红黄壤,富含矿物质,昼夜温差大,利于氨基酸积累。

产区

产区范围:福鼎市白琳镇、点头镇、磻溪镇等。

核心产区:白琳镇康山村、湖林村及太姥山北麓茶园(占原料70%)。

分类

按原料等级划分:

特级(橘红):全芽或一芽一叶,金毫密布,毫香突出,滋味浓醇。

一级:一芽一叶至二叶,条索紧秀,滋味鲜爽。

二级:一芽二叶至三叶,滋味醇和,性价比高。

茶树

主栽 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 与 福鼎大毫茶(华茶2号),国家级良种。芽头肥壮、白毫密披,持嫩性强,氨酚比协调(茶氨酸>3.1%)。

等级

特级:乌褐油润,金毫占比≥80%,汤色红艳,毫香馥郁。

一级:条索匀整,汤色橙红,甜香明显。

二级:含嫩茎,滋味醇厚,耐冲泡。

外形

卷曲形(细长弯曲如鱼钩),颗粒状(茸毫呈绒球状),色黑黄披橙黄白毫。

茶叶图片
香气

毫香(玉米香),清香,鲜爽香(新茶);陈化后显枣香(老茶)。

滋味

鲜爽(高氨基酸),甘甜(低茶多酚),醇厚(茶汤粘稠)。

功效

清热(性温润燥),消暑(夏季饮用佳),抗氧化(茶多酚含量>20%),降脂(促进脂肪代谢),护眼(缓解视疲劳)。

工艺

采摘(一芽一叶)→萎凋(室温25℃/6h)→揉捻(轻-重-轻/35min)→发酵(湿度90%/3h)→初烘(100-120℃)→复烘(85-95℃)→提香。

工艺特点:双复焙工艺锁鲜提香;发酵阶段精准控湿保“橘红”汤色;手工搓揉显毫率超60%。

冲泡

水温90-95℃,盖碗投茶4克。首泡润茶5秒弃汤;第2-3泡10秒出汤,品毫香;4泡后逐次增5秒,可冲4-6次。宜用白瓷杯观赏“金圈”汤色。

品饮

新茶密封避光保存,三年内饮用为佳;

60℃茶汤鲜爽感最显,避免空腹饮用;

老茶煮饮可加陈皮增香,胃寒者搭配姜片。

推荐品牌

品品香:非遗技艺传承,金闽红系列获国际斗茶赛金奖(100g/¥600+)。

天毫:专注特级橘红工艺,芽毫完整率>90%。

张元记:性价比高,一级茶品控稳定(250g/¥180)。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