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感通茶
大理感通茶是云南历史传统名茶,因产于大理感通寺而得名。其汤色嫩绿清澈、茶香浓郁、滋味醇甘,经久耐泡,为白族三道茶的核心茶品,明代起与普洱茶、太华茶并称“云南三大名茶”。
发展历史
唐宋时期:感通寺僧侣始栽茶制茶,茶成寺院产业。
明代鼎盛:徐霞客《滇游日记》载感通寺茶树“高三四丈”,采茶需架梯;李元阳称其“性味不减阳羡(江苏宜兴茶)”。清代余怀《茶苑》誉其为“滇茶第一”。
近代复兴:20世纪90年代一度衰落,1985年下关茶厂恢复工艺,2014年入选非遗。
生长环境
核心产区海拔1900-2300米(苍山圣应峰、马龙峰),年均温13.4℃,年降水1000毫米,昼夜温差达15-20℃。土壤为酸性黄棕壤,富含矿物质,常年云雾期长,漫射光促进茶氨酸积累。
产区
核心产区:感通寺方圆10平方公里(圣应峰、马龙峰山麓,莫残溪与龙溪之间)。
扩展产区:银桥镇白云峰等地移植老树种茶园。
茶树
品种: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云南大叶种野生茶树驯化品种。叶片卵圆形、革质泛光,嫩枝无毛,花黄白色。代表性植株感通寺1号古茶树高5.8米,树龄约600年。
外形
卷曲形,条索肥硕紧实,墨绿油润显白毫。
香气
熟板栗香,花果香,馥郁持久。
滋味
醇厚,鲜爽,回甘持久。
功效
清热,消暑,消食(因高茶多酚含量达25.4%,抗氧化功效显著)。
工艺
摊青(3-5小时)→杀青(炒干机,110℃)→揉捻(短时轻压)→烘干(初烘70-90℃→足烘110-120℃)
工艺特点:沿袭明代“炒而复曝”传统,即炒青后日光晒干,锁住栗香。
冲泡
白族烤茶法:陶罐烤热→投茶抖动至微黄→冲沸水→去沫后饮用。
常规冲泡:水温85℃,茶水比1:50,首泡15秒,后续递增5秒。
品饮
新茶需存放半月,减少未氧化多酚刺激。
作为白族三道茶的首道“苦茶”,宜小口慢饮,体会先苦后甘的层次。
推荐品牌
感通茶业:专注核心产区茶园,复原明代禅茶工艺,代表产品“感通碧玉”。
苍山雪:以高山白茶著称,选用感通寺老树种,滋味清甜带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