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宫茶

海马宫茶

海马宫茶属黄茶类名茶,创制于清乾隆年间,主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竹园乡海马宫村。以“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甘甜”著称,2014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发展历史

贡茶起源:明代奢香夫人以海马宫茶进贡朱元璋,获赞誉并推动黔中驿道开拓;

清代发展:乾隆年间知县简贵朝引茶种返乡种植,创制“竹叶青”茶,岁岁上贡朝廷;

文献记载:1925年《大定县志》载“茶叶之佳以海马宫为最……远近争购啧啧不置”。

生长环境

海拔1480-1500米高山云雾区,年均温13℃,年降水量1000-1200mm,湿度80%+。土壤为微酸性沙壤土及黄壤,钾元素含量达127ppm,有机质丰富,三面环山形成天然防寒屏障。

产区

产区范围:贵州省大方县全境。

核心产区:竹园乡海马宫村(老鹰岩脚下原始森林带)。

分类

一级:谷雨前一芽一叶初展,银毫密披。

二级:一芽二叶初展,条索紧结。

三级:一芽三叶,滋味醇和。

茶树

主栽 本地中小群体种(苗语称“斗吉”),叶色深绿、茸毛多、持嫩性强,适制黄茶。

等级

特级(贡品级):全芽或一芽一叶,卷曲如螺,银毫≥80%(价2000元+/斤);

一级:一芽二叶,深绿隐毫,鲜醇甘甜;

二级:大众消费茶,性价比较高。

外形

卷曲形(紧结如螺),茸毛显露,色泽翠绿带黄。

茶叶图片
香气

清香(主调),花香,果香(冷杯留香超30分钟)。

滋味

醇厚,鲜爽,甘甜,回甘持久(氨基酸含量6%-9%)。

功效

消食(促消化酶活性为其他茶2倍),去肥腻(纳米工艺增强脂肪代谢),抗癌(天然物质保留85%+,抑制食道癌效能显著)。

工艺

采摘(谷雨前后)→杀青(140℃平底锅)→初揉→渥堆(捏团白布包裹,24小时)→复炒→复揉→烘干(文火10小时+)→拣剔。

工艺特点:三次揉捻塑卷曲形态,“渥堆”工序形成黄汤特质,全程手工耗时30小时+。

冲泡

水温70-80℃,玻璃杯/白瓷盖碗投茶3克。注水1/2润茶30秒弃汤→续水至七分满→加盖5分钟,观察“三起三落”茶舞现象,可续泡2-3次。

品饮

汤色黄亮清澈为优,黄暗浑浊为次;

忌空腹饮用(防鞣酸刺激肠胃);

密封避光冷藏,防潮防异味。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