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大茶
霍山黄大茶属黄茶类,又称皖西黄大茶,产于安徽霍山、金寨等地,叶大梗长,汤色深黄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高嫩焦香,耐泡性强,有消食、提神、消暑等功效,2010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发展历史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其原产地与工艺,清代《霍山县志》列为贡品;近代经王泽农等茶学家挖掘恢复工艺,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20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生长环境
主产于海拔300-700米的大别山腹地,年均降水量1800mm,相对湿度78%,云雾日达181天;土壤为黄棕壤沙壤土(乌沙土),pH值4.5-6.2,有机质含量约3%,昼夜温差8-10℃,利于氨基酸积累。
产区
产区范围: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等地。
核心产区:霍山县大化坪镇(金鸡山、金山头)、漫水河镇、金寨县燕子河一带,以“三金一乌”(金鸡凼、金山头、金竹坪、乌米尖)品质最优。
茶树
霍山金鸡种:省级良种,茶多酚含量14.9%、氨基酸含量4.97%,具“双高”特性,适制性强,耐冲泡。
等级
按品质分3级6等:以梗叶完整、色泽金黄油润、焦香高嫩为优级标准;叶底黄褐软匀、带茎梗为次级特征。
外形
梗壮叶肥,叶片成条,形似钓鱼钩,色泽金黄显褐,叶质柔软厚实。
香气
焦糖香,高嫩焦香(锅耙香),带炒米香,闷黄工艺形成独特烘焙气息。
滋味
浓厚醇和,回甘明显,收敛性弱,无苦涩感。
功效
提神,消暑,消食
抗辐射,清心提神;消暑解热;消垢腻、去积滞,助消化。
工艺
炒茶(生锅→二青锅→熟锅)→初烘→堆积→烘焙
炒茶分三锅连续操作,生锅杀青(180-200℃),二青锅揉条,熟锅做形;初烘至七八成干;堆积5-7天促黄变;烘焙用栎炭明火(130-150℃),翻烘40-60分钟至梗断显金霜,形成焦香。
冲泡
取5g茶,沸水温具后投茶,注水润茶并滤去;再注沸水冲泡3-5分钟,可续泡5-6次;建议用盖碗或玻璃杯,水温85-90℃。
品饮
观汤色金黄清澈;嗅焦香持久;尝滋味醇厚回甘;察叶底黄褐匀整、柔软带茎。避免长时间浸泡,以免过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