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佛茶

九华佛茶

九华佛茶又名九华毛峰、黄石溪毛峰,属绿茶类,为历史名茶。其前身是九华毛峰,可追溯至宋明时期的九华茶,现统称九华佛茶。该茶以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经特定工艺加工而成,外形扁直呈佛手状,色泽翠绿,内质香高味醇,主产于佛教圣地九华山及周边地域。

发展历史

九华佛茶肇始于唐,相传新罗僧人金地藏(金乔觉)于唐开元年间携茶种至九华山种植,始称“金地茶”。宋代初兴,南宋周必大在《九华山录》中评价其土产茶“味敌北苑”(北苑为宋代贡茶)。明清时期驰名全国,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池州之九华”产茶有名。当代大发展:1915年黄石溪毛峰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83—1986年恢复“东崖雀舌”“金地茶”等历史名茶;2003年注册“九华佛茶”证明商标,制定质量标准。

生长环境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山势雄峻,主峰海拔千米以上,雨量充沛,清溪涌泉,林木葱茏,杂花生树,生态环境优良。茶园土壤以花岗岩或页岩风化母质为主,气候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无病虫害及工业污染,为天然有机生态茶园。

产区

九华山及九华山山脉南北邻近地域,涵盖池州市青阳县、石台县等地。

核心产区

下闵园、大古岭、黄石溪、庙前等地,其中黄石溪毛峰(栗香型)与闵园毛峰(兰花香型)最为著名。

分类

扁直形:外形扁平挺直似佛手,色泽翠绿带黄,为传统主流类型。

卷曲形:条索卷曲成螺,色泽墨绿,属新工艺开发的品类。

茶树

采用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具体品种未明确记载,但以九华山原生群体种为主,适应高海拔环境,芽叶肥厚多毫。

等级

特级:一芽一叶初展占80%以上,无对夹叶,条索匀整显毫。

一级:一芽一叶占60—80%,允许少量对夹叶,外形紧结。

二级:一芽二叶占60—80%,有少量对夹叶,叶底匀亮。

三级:一芽二叶占40—60%,含少量初展一芽三叶,形态稍粗。

外形

扁直形,卷曲形

茶叶图片
香气

兰花香,果香,栗香

滋味

鲜爽,醇厚,回甘

功效

提神,清热,消暑,解毒,利尿,延年益寿,消食

工艺

鲜叶采摘→摊青→杀青→摊凉→做形→烘干→拣剔→包装

工艺特点:采摘一芽二叶初展鲜叶;杀青温度150—160℃;独特做形需用理条机分二次理条,手工压扁;烘干分毛火(120—130℃)和足火(100—120℃),提香至茶条折梗即断。

冲泡

建议用80—85℃纯净水,配白瓷盖碗或玻璃杯。投茶量约2克/100毫升,首泡15秒,后续每泡递增10秒,可冲泡4—5次。避免空腹或睡前饮用。

品饮

先闻香气(兰花香、果香),再观汤色(碧绿明亮),入口细品鲜爽与回甘层次。注意茶汤温度适口,小口慢咽感受滋味变化,避免与异味食物同饮。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