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黄汤
平阳黄汤属黄茶类,中国四大传统黄茶之一,与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齐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4年获批)。核心特质为“三黄一香”:干茶显黄、汤色杏黄、叶底嫩黄,具嫩玉米香(毫香)。主产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采用非遗“九烘九闷”工艺精制,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名录”,2024年品牌价值达40.77亿元。
发展历史
清代创制: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制,因运输途中意外闷黄形成独特风味,被列为贡茶;光绪年间年销京津等地千余担。
近代断层:20世纪30年代后因战乱工艺失传,茶市绝迹。
现代复兴:1979年恢复生产,2009年攻克闷黄工艺;2014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21年“九烘九闷”工艺列入省级非遗。
生长环境
气候: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7.9℃,年降水量1631.6毫米,雾日≥200天,湿度≥85%,昼夜温差显著。
土壤:火山岩风化红黄壤(pH4.5-5.5),富含硒(0.74-0.80mg/kg)、钾、锌等矿物质,有机质含量1.1-3.9%。
生态:核心产区朝阳山海拔400-700米,森林覆盖率87.4%,终年云雾笼罩,漫射光丰富,无污染。
产区
产区范围:平阳县水头镇、昆阳镇等16个乡镇。
核心产区:朝阳山、南雁荡山、天井垟古茶园(占总量不足20%),属北纬27°黄茶黄金生长带。
分类
按季节:
春茶:惊蛰至清明采制,兰香清幽,氨基酸含量高(0.8%)。
秋茶:白露前后采制,滋味甜醇,耐泡度提升。
按树源:
茶园茶:人工栽培,条索匀整。
荒野茶:野生老丛,形态粗犷,火工香突出。
茶树
主栽 平阳特早茶(省级良种,1998年认定),小乔木中叶种,发芽特早、无生殖生长;辅以 当地群体种。鲜叶标准为惊蛰前后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芽长≤3cm。
等级
特级:全芽或一芽一叶初展,金毫密布卷曲如螺,嫩玉米香+桂花蜜韵,耐泡15次(价≥5000元/斤)。
一级:一芽一叶为主,条索紧结显金圈,炒米香为主,回甘持久(价2000-4000元/斤)。
二级:一芽二叶,条索稍松,甜香带青气,性价比高(价800-1800元/斤)。
外形
卷曲形(条索细紧纤秀),汤色杏黄透金圈,叶底嫩黄成朵匀齐
香气
嫩玉米香(毫香,主调),蜜兰香,清芬高锐
滋味
鲜醇(氨基酸≥4.5%),甘爽,回甘持久,冷后浑显金晶花(茶黄素结晶)
功效
助消化(闷黄产生大量消化酶,脂肪分解效率为绿茶1.5倍);
降脂护心(茶黄素抑制胆固醇合成,儿茶素降脂效率显著);
降尿酸(叶黄素减少尿酸结晶,对比其他黄茶效果提升30%)。
工艺
摊青→杀青→揉捻→初闷(5-6h/25-28℃)→初烘→二闷(7-8h)→二烘→三闷(4-6h)→三烘→精制
工艺特点:独创“九烘九闷”古法,闷黄总时长18-22小时,分三段控温控湿(湿度65-85%),历时72小时形成“金圈玉叶”形态。
冲泡
玻璃杯三冲法:
茶具:玻璃杯或白瓷盖碗(110ml);
投茶量:3g;水温:85-90℃(沸水晾置30秒);
首泡注水1/3浸润10秒→注满水浸泡30秒出汤,后续每泡递增10秒,耐泡5-7次。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咖啡碱含量2.8%,刺激胃酸分泌);
新茶需避光存放7天褪火气,长期贮藏宜冷冻(-10至-18℃);
冷后浑属茶黄素析出,非变质,可加热水复原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