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属红茶类,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原产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创制于1851年。其外形条索紧细匀直,色泽乌黑油润带金毫,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具独特“桂圆香”。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021年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历史

创制与鼎盛:清咸丰年间(1851年),坦洋村胡福四以武夷小种工艺结合本地“坦洋菜茶”试制成功,经广州销往西欧;光绪至民国(1881-1936年)鼎盛期,年出口超万担,设36家茶行,商贾云集,邮址直书“中国·坦洋”即可送达。

衰落与复兴:抗战时期外销受阻,70年代“红改绿”致产量锐减;2006年政府启动品牌复兴,获地理标志保护(2010年)、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2023年品牌价值51.72亿元。

生长环境

气候: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5.4℃,湿度≥80%,年雾日≥200天,昼夜温差显著。

土壤地形:福安三面环山,红黄壤土层深厚,pH值4.5-6.5,有机质≥3%;核心产区白云山麓森林覆盖率93%,隔绝污染。

产区

产区范围:福建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

核心产区: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白云山东麓),海拔100-260米,溪涧纵横,古茶园树龄≥30年。

分类

按香型:

传统型:桂圆香主导,以坦洋菜茶为原料;

花果香型:金牡丹、黄观音等品种制成,具兰花香、水蜜桃香。

按陈化:

陈香型:自然存放≥3年,形成陈香、药香,可可碱含量提升。

茶树

主栽 坦洋菜茶(有性群体种,占比70%),灌木中叶类,叶椭圆形肥厚,抗寒性强;辅以 金牡丹、黄观音、福安大白茶等高香品种,一芽二叶鲜叶氨基酸含量≥4.2%。

等级

特级:全单芽或一芽一叶≥95%,条索紧细匀直,金毫显露,桂圆香高锐持久;

一级:一芽一叶为主,滋味醇厚,汤色红亮;

二级:一芽二叶开展,香气纯正但耐泡度较弱。

外形

眉形,条索紧细匀直,色泽乌黑油润显金毫;汤色红艳透金圈;叶底红匀柔软,铜红色(花果香型叶底显红铜色)。

茶叶图片
香气

桂圆香(传统型主调),花果香,陈香,栗香。

滋味

醇厚,鲜爽,甘甜(蔗糖甜显),回甘绵长,花果香型带清凉喉韵。

功效

降脂效率提升:茶黄素分解脂肪速度比普通红茶快30%;

护心抗衰:茶黄素抗凝降脂,茶褐素修复血管内膜,清除自由基效率为维E的18倍;

胃肠调节:陈香茶促进小肠蠕动,10年以上陈茶效果显著。

工艺

日光萎凋→轻摇→揉捻→发酵→烘干→精制(抖筛、分筛、风选)

工艺特点:传统型轻发酵(25%-40%);花果香型创新“轻摇”工序模拟乌龙茶做青,激发花果香。

冲泡

盖碗热泡:水温95℃,茶水比1:25(3g/120ml),润茶2次(5秒/次),首泡5秒出汤,逐泡增5秒;

冷泡法:5g茶+1000ml冷水,冷藏4小时,降单宁苦涩(花果香型适用)。

品饮

注意事项:

空腹慎饮(单宁含量较高刺激胃黏膜);

新茶避光存放15天褪火气,开封后7日内饮毕防香气逸散;

陈香茶需干燥(湿度<65%)、避光、密封保存,定期通风。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