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白茶

柘荣白茶

柘荣白茶属白茶类,福建省柘荣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认证)。核心特征为“芽秀茸厚色如银,香幽味爽甘如饴”,具独特高山韵。原料以福鼎大白茶、本地群体种为主,天然富含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白茶高30%),茶多酚≥18.3%,无农残且获欧盟有机认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品牌价值35.14亿元(2024年跻身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50强)。

发展历史

唐代起源:唐代属永嘉县,民间种茶制茶历史逾千年;《茶经》载“白茶山”延伸至柘荣,为“海上丝绸之路”茶源之一。

清末鼎盛:19世纪末袁氏家族创“袁记·东吉来茶行”,以炭焙工艺闻名,远销北京、上海及海外。

现代振兴:20世纪90年代因茶价低迷改种太子参致产业衰落;2010年后借势“福鼎白茶”东风复兴;2021年获“中国高山白茶之乡”称号;2024年茶园面积7.3万亩,白茶产量5118吨(全省第四),出口至欧盟、东南亚。

生长环境

气候地形:北纬27°黄金产茶带,海拔600-1000米,年均温13-17℃,年降水1600-2000mm,云雾日>200天,昼夜温差>10℃,茶叶生长缓慢、内涵物质丰富。

土壤生态:黄红壤为主,pH值4.5-6.5,有机质≥1.9%,富含锌硒(含量为普通土壤12倍);森林覆盖率78%-88.66%,无工业污染。

独特性:99座千米高山环绕,散射光占比70%,氨基酸合成效率提升30%;茶园与森林共生,仿野生种植(不开荒、不施肥、不打药)。

产区

产区范围:福建省柘荣县全域,含乍洋乡、英山乡等9个乡镇。

核心产区:乍洋乡五蒲村(劳模郑帮德茶园)、英山乡石古兰村(野放茶基地)、宅中乡后垅茶园,占全县产量80%。

茶叶图片
分类

白毫银针:单芽原料,挺直如针,满披白毫,汤色杏黄清澈,毫香鲜嫩,滋味鲜爽(氨基酸≥5%)。

白牡丹:一芽一二叶,绿叶银毫,形似花朵,汤色橙黄明亮,花香显著(主调为百合、铃兰香)。

寿眉:一芽三四叶,叶张肥厚,汤色深黄,具清凉感(水杨酸甲酯)与清甜花香,滋味醇厚耐泡。

茶树

主栽 福鼎大白茶(占比90%)及 本地群体种(灌木中小叶种):

特性:早生种,抗寒性强;春茶鲜叶茶多酚≥18.3%,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白茶高30%。

种植:推行“有机+”模式(野放、单株有机),禁用化肥农药,亩植株密度≤8000丛。

等级

特级(白毫银针):单芽肥壮,长度≤2.5cm,茸密银白,毫香高锐(水浸出物≥45%)。

一级(白牡丹):一芽一叶占90%,芽叶连枝,花香清雅(芳樟醇含量≥7.6mg/kg)。

二级(寿眉):一芽三叶为主,叶底匀整,滋味醇和,性价比高。

外形

针芽状(白毫银针),自然叶形(白牡丹、寿眉);汤色杏黄清澈(银针)、橙黄明亮(牡丹)、深黄醇厚(寿眉);叶底嫩匀鲜活,芽叶舒展如兰。

茶叶图片
香气

毫香(主调),花香(白牡丹为百合/铃兰香),甜香(香叶醇);寿眉具清凉感(水杨酸甲酯)。

滋味

鲜爽(氨基酸丰富),醇厚(茶多酚协调),回甘持久(柘荣特有“高山韵”),耐泡5-7次。

功效

抗氧化: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白茶高30%,清除自由基效率提升40%。

降脂护心:茶多酚调节胆固醇合成,效果优于红茶25%。

抑癌潜力:富硒土壤(39.31mg/kg)结合EGCG抑制癌细胞活性。

工艺

鲜叶采摘(晨采避露)→萎凋(72小时自然脱水,“看天萎凋法”)→炭焙(陈年松木,文火慢炖至含水率≤6.5%)。

工艺特点:非遗炭焙技艺(掌心距炭火三寸测温),仿野生种植确保零农残;禁用机械揉捻保留芽叶完整。

冲泡

茶具:玻璃杯或白瓷盖碗(观赏芽叶舒展);

水温:85-90℃(白毫银针80℃);

方法:茶水比1:30(5g/150ml),首泡30秒,后续每泡递增20秒,可冲5-7次。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高单宁刺激胃黏膜),餐后1小时为佳;

密封避光冷藏,开封后6个月内饮完(防茶多酚氧化);

服药间隔1小时(鞣酸降低药效),日饮量≤500ml。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