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云雾茶

天台山云雾茶

天台山云雾茶属绿茶类,浙江省天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0年认证)。核心特征为“外形细紧圆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高锐浓郁持久,滋味浓厚鲜爽清冽回甘,汤色嫩绿明亮”。享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浆”美誉,是浙江历史四大名茶之一。依托天台山“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的独特环境,茶叶氨基酸含量达5.87%(比普通绿茶高20%),茶多酚21.58%。2024年茶园面积10.3万亩,年产干茶1925吨,综合产值占全县农业收入26.19%。

发展历史

东汉起源:三国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道士葛玄于华顶山开辟“葛仙茗圃”,为浙江最早人工植茶记载。

唐宋鼎盛:唐代陆羽《茶经》载“台州始丰县生赤城者与歙同”;宋代成为贡茶,日僧最澄(804年)携茶籽东传日本,播种于比睿山日吉茶园,开创日本茶史。

近代复兴:1976年纳入浙江省首批历史名茶恢复生产;1991年“丹丘雾芽”获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名茶新秀一等奖;2012年制作技艺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长环境

气候地形:北纬28°57′-29°20′,海拔600-1000米,年均温12.2℃,年降水1900毫米,云雾日>180天,散射光占比>70%。

土壤生态:微酸性砂质壤土,有机质≥2%,富含硒、锌;森林覆盖率76%,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无工业污染。

独特性:高海拔低温延缓茶树生长,春茶氨基酸5.87%(比低山茶高20%),儿茶素总量104.03mg/g,形成“鲜爽浓醇”风味。

产区

产区范围:浙江省天台县赤城街道、始丰街道等15个乡镇街道(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区域)。

核心产区:华顶山归云洞口、西茅蓬卧云庵(千年古茶园),产量占全县高端茶80%。

茶叶图片
分类

按外形与工艺分三类:

传统卷曲形(华顶云雾):细紧弯曲如螺,栗香显著,手工揉捻成型。

扁形茶(如丹丘雾芽):扁平挺直似眉,兰花香突出,适制特级春茶。

历史名品:清人齐中钦划分“万善报春”、“妙峰滴翠”等十二品第,仅产特定山头。

茶树

主栽 鸠坑种(1958年引进,占比60%)、本地群体种:

鸠坑种:中叶类,抗寒性强,适制卷曲形茶,茶多酚≥21.5%。

群体种:含大叶、小叶两类,叶质肥厚,适制高香型扁形茶,百年以上古树超30万株。

等级

按感官品质分(依据历史工艺与现代标准):

特级:全芽或一芽一叶,白毫≥90%,条索紧细圆直,嫩香持久(价超1000元/斤)。

一级:一芽一叶,色泽绿润,栗香明显,滋味醇尚鲜。

大宗茶:一芽二叶,香高耐泡,适制办公用茶。

外形

细紧圆直(特级锋苗挺秀),白毫显露;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芽叶完整带红边(越冬芽特征)。

茶叶图片
香气

高锐栗香(主调),兰花香(高山茶特有),冷杯留香>15分钟。

滋味

鲜爽(氨基酸协调),浓厚(茶多酚21.58%),清冽回甘(可溶性糖丰富),微涩转甜。

功效

高效抗氧化:茶多酚+高氨基酸(5.87%)协同清除自由基,效率比普通绿茶高30%。

抗炎抑菌:茶多酚抑制流感病毒活性,对比江浙绿茶抗炎效果提升25%。

护心血管:儿茶素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生成,辅助降压效果比同海拔茶显著。

工艺

鲜叶采摘(清明至谷雨,一芽一叶)→摊青(竹筛4-6小时)→杀青(180℃手工翻炒)→揉捻(太极抱球手法理条)→炒二青(100-120℃定形)→理条(手工塑“眉形”)→烘干(炭火提香,含水率≤6.5%)。

工艺特点:

非遗手工技艺:揉捻采用“太极抱球”手法,理条需掌心平直加压,保锋苗完整;

“三保一高”技术:保翠绿色泽、保茸毫附体、保锋苗挺直、求香高持久。

冲泡

茶具:玻璃杯(观茶舞)或白瓷盖碗(聚香);

水温:80-85℃(沸水晾置2分钟),特级茶用75℃;

方法:上投法(先注水后投茶),茶水比1:50(3g/150ml),首泡30秒,后续每泡递增10秒,可冲3次。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高鞣酸刺激胃黏膜),餐后1小时为佳;

日饮量≤600ml(防咖啡因过量致心悸);

密封避光冷藏(0-5℃),保质期12个月;

服药间隔1小时(鞣酸降低铁剂药效)。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