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红茶
古丈红茶属工夫红茶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认证)。核心特征为“条索紧细、乌润显金毫,汤色红艳(或金黄)明亮,花果香与蜜糖香交融,滋味鲜醇甘甜”。依托北纬28°—30°武陵山腹地的独特生态,茶叶富含茶多酚及酯型儿茶素(高抗氧化活性成分)。2024年全县茶园面积20.5万亩,红茶年产量5700吨,综合产值超20亿元,产品远销欧盟及东南亚。
发展历史
东汉起源:《湖南茶叶史话》记载,东汉时期武陵地区(含古丈)已列为全国著名产茶区;《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唐代贡茶:《新唐书·地理志》载“溪州土贡茶芽”,佐证千年贡茶历史。
药茶丸雏形:明代土司兵勇为防水土不服,将鲜叶搓揉成颗粒状“药茶丸”,为古丈红茶工艺雏形。
近代定名:清朝湘军将领杨占鳌创“绿香园”茶庄,正式以“古丈红茶”名号拓市,1929年获西湖博览会金奖。
现代振兴:2017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25年联合福建正山堂研发高端系列“古丈红”,实现数字化生产与茶旅融合。
生长环境
气候地形:武陵山脉腹地,海拔250—1100米,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温16℃,年降水1475毫米,云雾日>180天,散射光占比>70%。
土壤生态:砂岩、板页岩发育的山地黄壤及紫砂土(pH 5.0-6.5),有机质≥2%,富含磷、硒;森林覆盖率73.9%,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
独特性:昼夜温差>8℃延缓茶树生长,春茶氨基酸积累丰富,酯型儿茶素含量高,形成“鲜醇耐泡”风味。
产区
产区范围:湖南省古丈县古阳镇、高峰镇、默戎镇、断龙山镇、红石林镇、坪坝镇、岩头寨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区域)。
核心产区:
高望界旧庄茶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树龄超300年古茶树密集,云雾期长,占高端茶产量40%。
牛角山茶园:海拔800米,“中国最美茶园”,茶旅融合示范区。
分类
按工艺与原料分三类:
传统卷曲型:手工揉捻,条索紧细卷曲,花果香显著(代表“药茶丸”工艺衍生茶)。
现代创新型:机械理条,条索挺直,蜜糖香突出(代表“正山堂·古丈红”)。
高端系列(浦桥玉剑):清明单芽原料,形似宝剑,滋味甘醇(价超千元/斤)。
茶树
主栽 本地中小叶群体种:
灌木型,抗寒性强,叶质肥厚柔软;
生化特性:茶多酚≥25%、氨基酸≥3.5%,适制高香耐泡型红茶。
等级
按感官品质分三级(依据地理标志标准DB43/T 1583-2019):
特级: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条索紧细显金毫,花果香高锐,滋味鲜醇(价超1000元/斤)。
一级:一芽一叶为主,条索紧结乌润,蜜糖香持久,滋味醇甜(散装500克/300-600元)。
二级:一芽二叶,滋味浓强,适制大宗茶及出口。
外形
紧细卷曲(传统工艺)或挺直(创新工艺),乌润显金毫;汤色红艳明亮或金黄锃亮;叶底红亮匀整,芽尖鲜活。
香气
花果香(主调),蜜糖香(夏秋茶显著),冷杯留香>10分钟。
滋味
鲜醇(氨基酸协调),甘甜(可溶性糖丰富),浓而不涩(茶多酚与酯型儿茶素平衡)。
功效
高效暖胃驱寒:红茶性温,对比绿茶更显著改善胃寒腹痛(民俗“茶药一体”验证)。
预防水土不服:沿袭“药茶丸”传统功效,鞣酸与茶多酚抑制肠道致病菌(对比其他红茶更突出)。
高抗氧化活性:酯型儿茶素清除自由基效率为维E的18倍,延缓衰老效果显著。
工艺
鲜叶→萎凋(室温10-16小时,含水60-65%)→揉捻(细胞破损率80-85%)→发酵(22-30℃)→初干(过红锅,200-220℃)→复干(85-110℃)→提香(60-80℃)。
工艺特点:
“过红锅”定香:高温快速钝化酶活性,锁住花果香;
创新融合数字化:AI品控系统精准调控发酵湿度与温度。
冲泡
茶具:白瓷盖碗(聚香)或玻璃杯(观汤色);
水温:85-90℃(沸水晾置60秒),特级茶用80℃;
方法:茶水比1:50(3g/150ml),首泡5秒出汤,2-4泡延至10秒,可续泡5次。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鞣酸刺激胃黏膜),餐后1小时为佳;
日饮量≤800ml(防咖啡因过量致心悸);
密封避光冷藏(0-5℃),保质期36个月(陈化后药香更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