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快没了?这几种现存的黄茶,认识 3 种就算懂行

黄茶快没了?这几种现存的黄茶,认识 3 种就算懂行

黄茶就像茶圈里的 “濒危物种”。市场上打着黄茶名号的不少,可真正按传统工艺做的没几个。今天就来盘点一下现存的黄茶种类,再说说它为啥越来越少见 —— 说不定再过几年,真得在书本里才能见到它了。​

茶叶图片
黄茶分三类,认识这些才算入门​

黄茶看着不起眼,其实也分三六九等,按鲜嫩程度能分成 “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 三类。​

1. 黄芽茶:最金贵,却最难喝到​

以嫩芽为原料,是黄茶里的 “贵族”。比如四川的蒙顶黄芽,唐朝就有记载,可现在做它的人远不如做蒙顶甘露的多;湖南的君山银针更出名,细长的芽头满身白毫,很多人以为是白茶,其实是正宗黄茶。但现在去君山岛,想喝到真正焖黄过的君山银针,难如登天 —— 大多是按绿茶工艺做的,徒有其名。​

还有安徽的霍山黄芽、浙江莫干山的黄芽,名字里带 “黄芽”,实则命运相似。早春的嫩芽本身做绿茶就很值钱,谁还愿意费功夫焖黄?所以真正的黄芽茶,成了茶圈的 “稀罕物”。​

茶叶图片

2. 黄小茶:带叶带芽,小众到没名气​

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制成,比如湖南的沩山毛尖、浙江的温州黄汤。这些茶名字普通,知道的人更少。温州黄汤听起来像 “黄色的汤”,光听名就没啥吸引力;沩山毛尖常被当成绿茶,哪怕它确实经过了焖黄,也少有人识货。​

茶叶图片

3. 黄大茶:全是叶子,南方人更熟悉​

用成熟叶片制作,广东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都属于这类。黄大茶滋味浓厚,带点焦香,以前在南方农村很常见,用来煮着喝解腻。但现在年轻人嫌它 “粗糙”,喝的人也越来越少。​

茶叶图片
黄茶的 “生存困境”:为啥越来越少?​

1. 做黄茶太 “冒险”,稍不注意就成红茶​

黄茶的关键是 “焖黄”,但这步太考验技术。杀青不到位就闷,茶叶会发酵过度,变成红茶;焖的时间不够,又成了绿茶。风险高不说,还费工 —— 蒙顶黄芽要反复炒、焖、包三次,比做绿茶麻烦多了。茶农图省事,干脆直接做成绿茶,反正卖得更快。​

茶叶图片

2. 市场不认,“黄茶绿做” 成常态​

现在的黄茶,很多是 “挂羊头卖狗肉”。明明叫 “黄芽”,却按绿茶工艺做,因为绿茶好卖、价格高。就像君山银针,游客去湖南旅游买回来的,大概率是绿茶味,真正的黄茶版,只有老茶客才知道去哪找。​

茶叶图片

3. 没 “存在感”,喝茶口诀里都没它​

大家都知道 “夏喝绿、冬喝红,一年四季喝乌龙”,可没人提黄茶。它夹在绿茶和红茶之间,喜欢鲜爽的选绿茶,爱温润的选红茶,黄茶成了 “中间派”,处境尴尬。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个茶类,更别说喝了。​

茶叶图片
三、黄茶不该被遗忘:它的好,喝过才知道​

黄茶的口感很特别:既有绿茶的清新,又没那么寒凉;带点红茶的温润,却不厚重。夏天泡着喝,清爽解腻;冬天煮着喝,暖身不刺激。对于胃不太好又爱喝绿茶的人来说,黄茶是绝佳替代品。​

更重要的是,黄茶是茶叶工艺的 “活化石”。没有当初的 “焖黄” 试错,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乌龙茶、红茶。它代表着古人对茶叶的探索,就这么消失太可惜了。​

好在近几年有变化:有人开始重新做传统黄茶,君山银针也有了专注于黄茶工艺的品牌。虽然小众,但只要还有人喝、有人做,它就不会真的消失。​

茶叶图片
结语​

如果你是茶圈 “猎奇党”,不妨找找黄茶试试:蒙顶黄芽的清甜、君山银针的鲜爽、霍山黄芽的醇厚,每种都有惊喜。就算不常喝,知道有这么个茶类,也是对茶文化的一种守护。​

毕竟,茶的世界里,不该只有龙井、普洱,黄茶这种 “小众玩家”,也该有自己的位置。别等它真成了书本里的文字,才后悔没喝过。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