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黄山别只知道爬山!黄山毛峰才是伴手礼天花板

去黄山别只知道爬山!黄山毛峰才是伴手礼天花板

爬过黄山的人都知道,山顶云雾绕得跟仙境似的。但你知道吗?这片云遮雾罩的山里,还藏着一款能喝的 "云雾"—— 黄山毛峰。这茶名气大到啥程度?全国十大名茶里常年占座,外交部还拿它招待过外宾,可好多人喝完都没搞懂它到底特别在哪儿。

茶叶图片
为啥叫 "毛峰"?名字里藏着小秘密

别看现在叫得顺口,这名字其实是清朝光绪年间才定下来的。那会儿有个叫谢正安的茶商,在黄山脚下开了家 "谢裕大" 茶庄,专门挑那种带白毫、尖儿上带点黄的芽叶做茶。

你琢磨这名字多形象:"毛" 是指茶叶上细细的白毫,"峰" 既说它长在黄山高峰,又暗合芽头尖尖的样子。后来加上地名,就成了 "黄山毛峰"。现在去黄山老街逛,还能看到这些老字号的影子,都是有百年历史的正经传承。

茶叶图片
高山云雾出好茶,这话真不是吹的

黄山毛峰最绝的就是出生地。想象一下:海拔高、温差大,早上起来茶园全被雾裹着,茶叶就在这种湿润又凉快的环境里慢慢长。这种 "云养" 出来的茶,滋味能差得了吗?

明朝的时候它还叫 "黄山云雾茶",那会儿的记载就说它 "清香冷韵,袭人断腭"—— 香得让人直咂嘴。后来借鉴了松萝茶的技法,香气更上一层楼。现在喝起来,那种清爽劲儿里带着点兰花香,就像把黄山的仙气装进了杯子里。

茶叶图片
炒青还是烘青?这里藏着地理密码

懂行的人喝毛峰,一入口就知道:这是烘青绿茶!和龙井那种炒青不一样,它最后要经过炭火烘干。为啥非得多这一步?

说起来都是地理逼的。黄山春天老下雨,空气潮得能拧出水,炒完的茶叶根本晾不干。古人没办法,只能架起炭火烘,结果歪打正着 —— 烘出来的茶香气更含蓄,还特别耐泡,泡三四泡都还有味儿。现在喝到的那种醇厚感,就是这么来的。

茶叶图片
几百块和几千块的毛峰,差在哪儿?

去黄山买毛峰,很容易被价格搞晕:有的几十块一斤,有的能卖到几千。其实门道主要在这三点:

产区:核心产区富溪乡的茶青,早春能卖到近 200 块一斤,四斤多鲜叶才能做一斤茶,光成本就小一千

品种:早熟品种 "红旗一号" 长得好看,芽头整齐,但滋味偏淡;本地大叶种要到谷雨前后才采,味儿更浓

时间:明前茶贵得离谱,其实谷雨前后的茶性价比更高,这时候的茶香气足、滋味厚

茶叶图片

普通人家喝,几百块的就挺好。那种机器批量加工的,几十块能喝一整个春天,当作口粮茶再合适不过。

为啥说它是 "老百姓喝得起的名茶"?

黄山毛峰能火到现在,多亏了产量大。安徽的绿茶产量在全国排第二,光黄山脚下就全是茶园,翻过一座山看到的还是茶林。

现在都是机械化加工,一晚上就能出上千斤成品。不像碧螺春、太平猴魁那么费人工,成本压下来了,价格自然亲民。就算是谢正安的后人,现在也还在做老百姓喝得起的茶,这大概就是徽商 "重信誉" 的老传统吧。

茶叶图片

下次去黄山,别只顾着拍奇松怪石。带点毛峰回来,开水一冲,杯子里飘着的不光是茶香,还有整个黄山的云雾呢。要是没机会去,在网上找靠谱的店买两泡尝尝,也算没辜负这片好山好水养出来的好茶。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