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茶里藏着多少冷知识?福州这款茶,竟和鼻烟壶、水质有关!
提到茉莉花茶,咱脑子里是不是立马冒出 "老北京标配"?一大缸子茶,抓一把茉莉花茶扔进去,开水一冲,满屋都是香。但你知道吗?这看似普通的花茶,老家其实在福建福州,还是个有千年故事的 "讲究主儿"。
宋朝人就懂 "鲜花配茶",比现在时髦多了
别以为茉莉花茶是近代才有的,早在宋朝,人家就玩得很花了。那时候的大老爷们儿出门都爱戴朵花,跟现在小年轻戴耳环似的时髦。爱花爱到啥程度?连喝茶都得加香料、混花瓣。
黄庭坚就曾说,茶这东西太苦寒,得加点柑橘、核桃调和一下 —— 他老家江西修水至今还有芝麻豆子茶的风俗,把这些东西跟茶炒在一起喝,可见这习惯早有渊源。到了南宋,就有人开始用茉莉花熏茶了,只不过那时候是小打小闹,真正成气候,得等到明清时期。
明朝的茶书里详细记载了花茶做法:一层茶一层花,层层叠叠,跟现在的工艺几乎一样。你看,古人的智慧多厉害,早就知道怎么把花香锁进茶里了。
北方人爱喝茉莉花茶,竟因为水质不好?
为啥茉莉花茶在北方这么火?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跟北京的水有关系。老北京都知道 "高亮赶水" 的故事,传说龙王把甜水带走了,留下的水又苦又硬,烧水都一层水垢,泡啥茶都不好喝。
偏偏茉莉花茶有个本事:能把水的怪味儿盖住!一泡开,满鼻子都是茉莉香,喝着还甘甜,简直是为北方水质量身定做的。再加上清朝时,北方权贵流行茉莉香型的鼻烟壶,茶商们一看,哎,这不正好?赶紧用茉莉花熏茶,一下子就传开了。
福州作为当时的 "世界茶港",借着出口的东风,把茉莉花茶卖到了全国各地。所以说,咱喝的不只是茶,还是一段南北互通的历史呢。
一朵茉莉花的 "逆袭之路",比你想象中辛苦
别小看一杯茉莉花茶,背后全是讲究。
首先,花得挑对。茉莉花分单瓣、双瓣、多瓣,单瓣的最娇贵,香气清幽但难养活;双瓣的最常用,香气浓、产量高;多瓣的就只能看,不适合熏茶。而且这花特 "傲娇",只在晚上八九点钟开,采的时候还得大白天顶着三伏天的太阳摘,35 到 37 度的高温天采的花最香,采花的阿姨们裹得严严实实,想想都觉得热。
其次,茶得选好。不是啥茶都能熏茉莉,最好是福鼎的白茶原料,或者烘青绿茶。为啥是烘青不是炒青?因为烘青的茶叶 "毛孔" 是张开的,像做了干蒸桑拿,吸附香味的本事特别强;炒青的茶叶经过铁锅摩擦,毛孔都 "紧致" 了,吸香能力差远了。
最后,工艺得折腾。茶叶得等花开,采回来的花得是含苞待放的 "枣形花",当天采当天用。一层茶一层花拌在一起,半夜还得起来 "通花" 散热,不然温度太高就把香味烧没了。这叫 "一窨",好的花茶得 "四窨一提" 起步,有的甚至要九窨,跟熬鹰似的,得慢慢来。
喝茉莉花茶的门道:不是花越多越好
好多人觉得,花茶里看得见花瓣才好,其实错了。真正好的茉莉花茶讲究 "只见茶香不见花",花瓣在熏完后就筛掉了,留着反而影响口感。只有像四川碧潭飘雪那样,特意留些花瓣增加美感的,才是例外。
还有人觉得窨的次数越多越好,其实也不是。一般六七窨就到头了,再多了茶叶吸收不动,反而会 "吐香",白忙活一场。就像天天让你吃酱牛肉,顿顿不落,谁也扛不住啊。
这茉莉花茶啊,看着普通,实则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和手艺人的辛苦。夏天喝解腻,冬天喝暖心,尤其适合爱生气、肝火旺的人。下次端起茶杯,闻着那股子清香,不妨想想:这口甜香里,有福州的花田,有老北京的故事,还有无数人的汗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