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北方绿茶的 "扛把子",凭啥成十大名茶?

信阳毛尖:北方绿茶的 "扛把子",凭啥成十大名茶?

一提到河南的茶,你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信阳毛尖。这茶在北方人心里的地位,差不多相当于南方人眼里的龙井,不光名气大,还是建国后评的 "十大名茶" 之一。但你知道吗?这看似普通的绿茶,背后藏着超硬核的历史和讲究 —— 宋朝时它的产量能占全国 1/5,连苏东坡都夸它 "淮南茶以信阳为第一"。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北方绿茶的 "顶流"。

茶叶图片
大别山北麓的 "意外惊喜"

总有人觉得河南全是平原,不像是产好茶的地方。但信阳毛尖偏不按常理出牌,它生长在大别山北麓,这里堪称河南的 "小南方"—— 降水量多、气候潮湿,海拔 500 到 800 米的山地特别适合茶树生长。

有意思的是,这大别山是个 "跨界高手":南边出安徽瓜片,西边产湖北的茶,北边就轮到河南的信阳毛尖。北宋时这里叫 "光州",陆羽在《茶经》里专门夸过 "淮南茶以光州为上",可见这地方种茶的底子有多厚。

茶叶图片
"毛尖" 和 "毛峰",差的可不止一个字

很多人分不清 "毛尖" 和 "毛峰",其实差别大了去了:

毛峰:用带绒毛的嫩芽叶制成,条索卷曲,显白毫,绿茶或黄茶都有可能;

茶叶图片

毛尖:比毛峰更细嫩!芽叶更嫩,条形稍弯曲,白毫略少,但等级更高。

茶叶图片

信阳毛尖能叫 "毛尖",靠的就是这股子 "嫩劲儿"。不过现在它有两种风格:一种叫 "小混蛋",茶汤有点浑浊(因为毫太多),口感清新;另一种是 "大浓香",口味重、香气足。这俩没有好坏,全看你爱喝哪口。

用 "大扫帚" 炒出来的好茶?

信阳毛尖的工艺说起来有点 "反差萌"。别家绿茶杀青用锅铲,它偏用大扫帚 —— 没错,就是像扫地僧用的那种长扫帚!

传统工艺分两步:

生锅杀青:35 度倾斜的铁锅,高温下用扫帚快速翻炒,既要杀透青,又要揉捻出型,直到茶叶失去五成水分,青草气散了,板栗香出来;

熟锅塑形:换个温度低点的锅,继续干燥到八成干,同时做 "甩条"" 理条 ",让茶叶变得细圆紧直。

茶叶图片

最后还要经过烘干、摊凉、复烘,才算完事儿。别小看这扫帚炒茶,火候差一点,要么炒焦,要么香气出不来。传统工艺做出来的茶,能从板栗香喝出花果香,高级的还带点兰花香,那滋味,绝了!

买信阳毛尖,认准这几点

想喝到地道的信阳毛尖,得注意这几点:

看产区:核心产区在浉河港,500 米以上海拔的 "大山茶" 品质最好;

看工艺:传统工艺费时费工,喝着更醇厚;现代工艺揉捻重,毫多显 "浑汤";

别追早:当地土种茶要到谷雨前后才采,太早的可能是引种品种,风味差口气;

价格差:从几十到上千都有,一分钱一分货,核心产区的头采茶确实金贵。

为啥北方人独爱信阳毛尖?

论名气,它不如龙井;论历史,它也曾因政治中心南移而衰落。但信阳毛尖能在北方站稳脚跟,靠的是实打实的品质:它比南方绿茶多了点 "劲儿",板栗香浓郁,耐泡度也高,泡在大茶缸里照样好喝。对于喝惯了重口味的北方人来说,这口鲜爽带劲儿的茶,喝着就是舒坦。

下次再喝信阳毛尖,不妨多留意那股子独特的板栗香。这香味里,藏着大别山的云雾,藏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更藏着北方绿茶不服输的精气神儿。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