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的所谓内幕(二)谈谈泥料行业的现状

紫砂的所谓内幕(二)谈谈泥料行业的现状

我们都想要好泥料。黄龙山的底槽清,小煤窑的朱泥,大水潭的绿泥,我们如数家珍,似乎亲眼见过。但在买壶时,往往稀里糊涂,不知所以。仿佛在泥料面前,所有人都非常弱势——不知身在何处,不知去向哪里。

一、

上周有位南大的教授到丁蜀调研,正好我接待他,也做了一些现状的交流。

他问我:

你懂紫砂不?

我说:

略懂略懂

教授接着问:

作为本地人,你自己用的壶有哪些要求?

我瞬间回答道:

1. 泥料好

2. 必须是全手工的

3. 我并不在乎是谁做的,只追求实用性。

教授再问:

所以泥料是最重要的?

那你能不能说一说泥料这个细分领域的现状?

我说:

这你可难到我了。

二、

本周,我去找我一个乡下的同学,这人也喜欢折腾,自己手工练泥。目前家里有五十几吨各式矿料,其中有一大半都是黄龙山的。

他就天天在家拿个磨盘磨矿,右手臂比左边粗了一圈,可以自号麒麟居士了。

我说泥料卖不卖?多少钱一捆?(约28斤)。

他说你小子这么有钱的吗,按捆买?来个十捆?

我说,你说吧,怎么卖。

他说,按斤卖,1000块钱一斤。

我说,这……你这是抢啊?做出来的壶得卖多少钱啊?

他说,我每天送完孩子回来练一上午,最多一天出2斤60目的泥料,40目的可以练3斤左右。

不过他呢,练泥料确实是专业的。

茶叶图片

特别是他用筛的方式和方法,非常专业,和我问徐秀棠大师的讲法是一样的。

一般3斤40目的底槽清,要过筛6次以上。第一次磨盘里出来,能筛下来一半。没过过筛的再放到磨盘里磨。磨完再过筛,反复6次,3斤泥料就练出来了。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磨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泥料浆太重。也不能磨得太短,那样效率太低。

所以不同的人,练出来的泥料(即使是用机器),效果都会有区别。

三、

我经常感叹,紫砂泥料行业是一个极度竞争不充分的行业。

它的不充分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评定困难。没有人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什么是通常意义上的好泥料。

交易困难。如果你在行业内没有任何熟人,你无法买到通常意义上的好泥料。

溯源困难。无法确切的知道手上的这款泥料是哪个矿区的。

定义模糊。遇到细分品种时(比如天青泥、红皮龙啥的),每个人的说法都不同。

价格歧视严重。同样的泥料,不同的人去买,价格可以相差5倍甚至以上。

坑蒙拐骗频繁。买一批矿,卖矿的找几块好的料给你看,等几吨几吨买的时候,发现和样品相差甚远。

可以说上至大师,下至制壶学徒,没有一个人能说,“我吃透了泥料这个行业”。往往是随机碰运气,看到好的泥料就收一些,钱多就把这批泥料全包了。

又因小规模手工练泥会消耗很多的体力、精力和时间。也很少有陶手有闲心和身体条件,自己去找矿练泥。

所以现在作为陶手、零售商,谈泥料产区必是黄龙山台西村、四号井,谈练泥工艺必是单种矿料加纯水练制,谈陈腐时间必是十年以上长满菌丝。其实你真不能怪他们,因为确实不知道是哪来的矿,也确实不知道是怎么练的,也确实不知道啥时候练的。与其说诚实的说“我不知道”表现的不笃定,不如说的好听点。搞不好还真的是黄龙山的呢?

前些年,民国绿、墨绿泥、金刚泥、红皮龙、龙血砂大行其道,可以说是赚足了眼球;

近几年,天青泥、黄朱泥、高温段,还有什么来着我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了。

可以说紫砂产业的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放在起泥料名字上了。

很多朋友不得不发出一句由衷的感叹:还能这么搞?

四、

近几年,泥料是存在一定的危机的,目前朱泥、红泥已经基本枯竭了。因为朱泥和红泥本身储量少,04、05年封矿的时候,做的人也不多,所以几乎没人屯朱泥矿。目前手上有好朱泥的,据我所知,也就是做手拉坯的王金川,还有任墅村的老程。其他的朱泥料真的是一言难尽,市场上已经买不到像样的朱泥了。

就说舅舅那批生砂料吧,当时是红庙村一个小区开发,挖出来800多斤泥料,最后练出来41捆成品泥,他和另一个师傅一人一半。这也是2014年的事情了。

所以朱泥的品质我是非常担忧的。未来没专门开采的矿,也没有新建楼盘了,哪里还有正经朱泥呢?

全靠铁红粉来配?

茶叶图片

紫泥现在其实状况还行,一方面广德、长兴过来的矿,有一些品质还确实是不错的,价格也不高,纯一点的矿也就两千块钱一吨。

还有黄龙山盗采的,基本上也只偷出来紫泥和底槽清(当然这是我道听途说啊,不负责任不负责任)。

所以这几年我卖的壶,以紫泥和底槽清为主。

五、

末了,我还想多啰嗦几句。

今年流行的黄金朱泥,大家千万不要玩。我们宜兴没有这种泥料,这种泥料是柠檬黄+陶土+高岭土,而柠檬黄的化学成分就是是硫化镉。连瓷器都极少用的色素,素胎陶器怎么可以用!?

茶叶图片茶叶图片

已经很多朋友问过我,这泥料如何,挺好看的云云,我再次重申,千万别买”黄金朱泥“。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