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有人说,品的是其中的禅意,有人说,品的是茶中的韵味,既然是品茶,那就不止“喝”这么简单了。品茶重在品鉴茶水的滋味,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
通过基元语素的提取、整理、分类和定义,设定组合术语的构词规则,是完善感官术语的关键工作。本文在GB/T14487—201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础上共提炼出137个基元语素,包括外形、叶底48个,色泽17个,香气46个,滋味13个,程度13个,并对这些基元语素进行了英文和日文释义。基于对基元语素术语构成及语义的分析,结合茶叶感官审评实际经验,绘制完成中国茶叶颜色轮、滋味轮、香气轮及风味轮。
茶汤的温度与口感有极大的关联性,不同的茶汤温度对品饮者的品饮感受来说也会不尽相同。作为一名优秀的茶师,不仅要能将会一杯茶冲泡到最好的状态,同时要保证让品饮者能在茶汤香气、滋味最好的时刻感受到茶之美。
普洱熟茶很难喝懂,很大一个原因是那令人讨厌的堆味掩盖了它让人愉悦的汤感和滋味。诸如生津、回甘、醇厚、丝滑、陈香等等优良的熟茶指标,如果一款熟茶新制出来或存放年份较短,一般品者很难从堆味较重的熟普中品出这些优良的品质特点。
汤感,是喝普洱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感觉,对于初次饮普洱茶的人来说,茶的汤感往往容易忽视,原因之一是喝惯其它茶类茶水,品的是茶叶鲜香或工艺提香所及的浮香,喝过就完了没有记忆。
普洱茶入口后协调性应该是基于苦、涩、香、生津回甘等几个基本口感之间的比例正好的舒适感。如果一款茶入口,没有一点涩感,但是却苦得难以忍受,那么这茶肯定是“不协调”的。那么是不是一款茶一定要苦、涩皆有,才是协调呢?当然不是,倘若没有涩感,有轻微苦感但是口腔并不排斥,觉得相对适口,那么我想这也可以算是相对协调的。
据记载,南宋末代皇帝赵苪逃难时路过凤凰乌岽山,口渴难耐,非常疲惫。侍卫给他采了点外形似鹪鸟嘴的茶叶烹制,赵苪饮后觉得满嘴生津,大加赞赏!
品茶的时候,你是否尝到过“酸”呢?茶有哪些酸味?为什么会“酸”呢?什么酸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下面就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不管什么茶,终归是要供人品饮的。就像对于音乐的判断是好不好听一样,很多时候对于一款茶的判断就是好不好喝。
品鉴白茶的时候,可以从干茶外形、内质、香味、滋味、汤色、叶底这几个方面去评价一杯白茶的优劣,干茶是品鉴白茶的第一个步骤,香气是品茶时最先遇到的,都不会轻易被忽视,而茶汤则是品茶的关键,因此,许多人往往会把观察叶底这个步骤忽略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