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浙江衢县的东南茶叶改良总场改为财政部贸委会中国茶叶研究所,茶叶改良总场场长吴觉农改任茶叶研究所所长。1942年,中国茶叶研究所由浙江衢州的万川,迁址至福建崇安的赤石企山茶场。在当时的战事紧张、条件艰苦、经费短缺等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吴觉农带领蒋芸生、叶元鼎、王泽农、庄晚芳等一批茶学家,同心同德,任劳任怨地在崇安赤石开展了茶树良种繁育、茶叶机械加工和制茶化学等研究工作;同时还编辑出版了《武夷通讯》、《茶业研究》等茶叶学术期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茶产业发展40年(1978—2018)
碧水丹山之境的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如今,在“一带一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武夷茶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然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理念。
1、知名茶人杨多杰*力作,精选唐、宋、明、清四代文人茶诗三十首,说古道今,带读者领略氤氲茶香。
作者楼耀福与茶结缘几十年,近年来,作者不断遍访茶山,结交茶人,笔耕不辍。踏访和现场体验,与各地茶人、茶企结下友情。《寻茶续记》以图文配合的形式,通过凝练生动的文字和鲜活的配图展现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雅俗共赏,既接地气又不失文采,是爱茶懂茶之人必入之书。
金花博士刘翔《话说茯茶》(中国茯茶200问)一书简单介绍了中国茯茶的起源和发展史,重点讲述了茯茶之魂——金花菌的核心价值,并从微生物及发酵工程学领域,解读了茯茶发酵工艺的技术要点和食品安全性。
“发酵”,是制造红碎茶的中心环节。一切工艺(萎调、揉切及烘干)的设计和技术处理,都是围绕获得良好的“发酵”程度,使毛茶品质具有色、香、味全佳:浓、强、鲜均优而实施的。本文根据有关试验资料及生产实践,谈谈红碎茶“发酵”叶温与毛茶品质关系的浅见。
茶是福建的名片,武夷山素有“茶叶王国”的美誉。诗人、作家曾章团打开武夷岩茶茶树品种的另一扇门,用融入了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的散文笔调来描述这些有灵性的草本,并用现代诗去挖掘和彰显武夷茶树的性情及精神,试图抵达茶与人的相通之处。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艺术性、文化味相统一,符合现代人的阅读需求,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武夷岩茶的丰富品种和独特韵味。
外国茶书的编撰,又是另一种情景。18世纪以前,国外茶业文献仅限于记述有关中国茶事和见闻,或摘抄中国介绍茶叶生产经验的书籍。此后,才有比较系统全面记述各国茶叶生产发展情况及全部技术措施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