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承编的《四川省志·川茶志》(以下简称《川茶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应该说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微观历史研究取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起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元代李德载在其撰写的一组共10首小令的元曲《中吕·阳春曲·赠茶肆》中的第三首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中称赞:“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
雅安名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幅员面积614平方公里,拥有近50%的森林覆盖率和国家一级标准的空气质量,被誉为“绿色世界”、“天然氧吧”、“生态乐园”,这里是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中国茶都。
在旧时四川,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茶馆无处不在,泡茶馆便成为四川人最舒适的休闲方式。四川大大小小的茶馆,或简朴,或雅致,或宽敞,或局促,却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四川人日常出没的重要场所。伴随着茶馆所出现的,则是评书、川剧等艺术品种,还有小商小贩等手工艺人,一直到上个世纪末,在一些四川老茶馆里,仍有艺人辗转卖艺。
四川又称巴蜀,是中国茶叶的故乡之一。东晋时期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四川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给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园有芳荫、香茗”,即指园中种有花草、翠竹和香茶。说明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茶是中华文明的一张名片。茶中有优雅、恬淡的东方余味,茶中更有绵延、灿烂的文明清香。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很多人熟知的绿茶、红茶、白茶等品种之外,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也有着同样历史悠久的边茶文化。
“走,喝茶去。”这一声地道的乡音,是宜宾人最熟悉的邀约。宜宾,可以说是一个被茶香浸泡的城市,种茶历史悠久,始于公元前1022年,是“中国早茶之乡”、“世界著名茶乡”。
绿
川茶源远流长3000年,是四川的历史优势,也是茶文脉发展的历史财富。近年来,川茶产业及其文化再度复兴,要真正振兴川茶,就必须让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川茶历史文化资源跳出历史,走进当代,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