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发展历史
起源: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濮人献茶给周武王。
唐宋发展:唐代《蛮书》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宋代成为茶马交易重要商品。
明清鼎盛:清代成为皇室贡茶,年贡6.6万斤;《滇海虞衡志》载“茶山周八百里,作茶者数十万人”,年产达10万担。
现代复兴:1975年吴启英创新渥堆发酵技术,实现熟茶工业化生产;2004年后全国性消费热潮兴起。
生长环境
地理气候:云南澜沧江中下游,海拔1000-2100米山地,年均温17-22℃,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土壤条件:砖红壤、红黄壤为主,pH值4-6,有机质含量≥1%,昼夜温差大,云雾弥漫,利于茶树积累养分。
产区
产区范围:云南省全境,核心为澜沧江中下游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保山市。
核心产区:
西双版纳勐海县(老班章、布朗山):茶质厚重,陈香突出。
临沧市(冰岛村、勐库):甜感显著,山野气息浓郁。
分类
按工艺:
生茶:自然发酵,茶性刺激,陈放后转温和;汤色绿黄,清香持久。
熟茶:人工渥堆发酵,茶性温和;汤色红浓,陈香明显。
按形态:
散茶:条索粗壮,直接冲泡。
紧压茶:
饼茶(357克/饼):象征“七七四十九”,多子多孙寓意。
沱茶(100克/沱):碗状,便携易泡。
砖茶(250-1000克/块):长方形,便于运输。
按原料:
台地茶:人工梯田栽培,产量高,滋味清淡。
古树茶:树龄300年以上深山野生,内质丰厚,滋味醇厚。
茶树
主要品种:云南大叶种(阿萨姆变种),包括勐海大叶种(叶片宽大,香高味烈)、凤庆大叶种(芽头肥壮,回甘持久)。
古树优势:根系深,吸收矿物质能力强,果胶含量高,奠定耐泡与醇滑基础。
等级
根据 GB/T 22111-2008 的定义,普洱茶按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分为普洱茶(生茶)、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按外观形态分普洱茶(熟茶)散茶、普洱茶(生茶、熟茶)紧压茶。
普洱茶(熟茶)散茶按品质特征分为特级、一级至十级共11个等级。
外形
条索状(散茶),饼状,砖形,坨状(沱茶),球状(茶球)
香气
清香(生茶),陈香(熟茶),樟香(自然陈化),枣香(重发酵),木香(老茶),菌花香(湿仓存储)
滋味
醇厚,甘滑,鲜(生茶氨基酸感),厚(粘稠感),回甘持久
功效
消食(促肠道蠕动),去肥腻(分解脂肪),降脂(降低胆固醇),通便(果胶润肠),醒酒(加速酒精代谢)
工艺
采摘→摊青→杀青→揉捻→晒青→渥堆发酵(熟茶)→蒸压成型→干燥
工艺特点:生茶靠自然陈化(需5年以上);熟茶经45-60天渥堆,温湿度控制严格,加速发酵。
冲泡
生茶:盖碗/紫砂壶,投茶比1:20,沸水快速出汤(5-10秒),可冲8-10泡。
熟茶/老茶:紫砂壶煮饮更佳,投茶10克,醒茶后沸水闷泡30秒,后续递增时间;或冷水煮至沸腾出汤。
品饮
新熟茶需醒茶去除堆味;老茶首泡淡雅,后续渐浓。
空腹、脾胃虚寒者少饮生茶;饭后1小时品饮助消化。
叶底红褐匀亮为佳,忌红泥状(可能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