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茶
安茶是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半发酵紧压茶,创制于明末清初,主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芦溪乡。以竹篾篓衬箬叶包装,茶性温和,越陈越醇,兼具饮用与药用价值,被誉为“圣茶”。
发展历史
明末清初创制,鼎盛时销往两广及东南亚。抗战期间因茶路中断停产,1990年代经香港茶人关奋发推动复产,工艺得以传承。2014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并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长环境
核心产区芦溪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5.6℃,年降水量1725毫米,云雾缭绕。茶园分布于阊江河洲地,土壤为红壤或黄红壤(pH 4.5-6),肥沃深厚,周围竹木葱郁,形成独特小气候。
产区
核心产区:安徽省祁门县芦溪乡(占全县安茶产量90%以上)。
其他产区:溶口乡及周边阊江沿岸区域。
品种
按原料等级划分:
特贡:一芽一叶为主,条索紧细显毫,滋味醇甜。
贡尖:一芽二叶,条索紧结,口感醇爽。
毛尖:一芽三叶或对夹叶,滋味醇厚。
一级:含嫩茎梗,浓醇耐泡。
茶树
主栽祁门槠叶群体种(占原料81.1%),国家级珍贵有性系树种,酶活性高。辅以无性系良种“安徽1号”“安徽3号”。
等级
特贡:乌褐油润显毫,汤澄黄明亮,槟榔香突出。
贡尖:黑褐匀整,汤橙黄,箬叶香清透。
毛尖:条索较紧,滋味醇厚带草本香。
一级:含茎梗,汤色澄明,浓醇耐煮。
外形
颗粒状(紧结匀齐),砖形(竹篓紧压成椭圆小篓),色黑褐尚润。
香气
槟榔香,箬叶香,竹香(三香合一),陈化后显枣香、陈香。
滋味
醇厚,甘滑,鲜爽(新茶),味中带甜,陈茶清凉感显著。
功效
清热,消暑,祛湿,解毒(岭南中医作药引治湿热病),消食(促肠道蠕动)。
工艺
初制:采摘(谷雨前)→摊青→杀青(闷杀为主)→揉捻→干燥。
精制:筛分→风选→拣剔→拼配→高火(栎炭提香)→夜露(白露夜摊吸露)→蒸茶→装篓(衬箬叶)→架烘→打围(竹篾捆扎)。
特点:夜露工艺汲取露水精华,退火转性;竹篓箬叶包装促三香融合。
冲泡
新茶用90℃水(免涩),陈茶可用沸水。盖碗或紫砂壶投茶5-7克,润茶后沸水冲泡:
第1泡:15秒出汤,洗茶弃用;
2-3泡:10-15秒,品箬叶清香;
7泡后延长或煮饮,枣香显。
品饮
新茶需陈化2-3年退火气,越陈越醇;
10年以上老茶煮饮更佳,添一片原篓箬叶增香;
空腹、失眠者慎饮,胃寒者搭配姜片。
推荐品牌
孙义顺:百年老字号,工艺严谨,陈香沉稳(参考价:贡尖500g/¥600+)。
一枝春:创办安茶故事馆,传承古法夜露,清凉感突出。
公孙顺:主打精品特贡,原料细嫩,甘甜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