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云雾茶

连云港云雾茶

连云港云雾茶属绿茶类,江苏省连云港市特产,与南京雨花茶、苏州碧螺春并称“江苏三大名茶”。核心特征为“味醇、色秀、香馨、液清”,条索紧圆、形似眉状、锋苗挺秀、润绿显毫,汤色清亮黄绿,滋味鲜浓醇厚。产自北纬34°云台山麓,依托黄海云雾滋养(年均云雾日>180天),茶叶富含茶碱、茶多酚及氨基酸,兼具提神醒脑、消食化腻等功效。2024年全市茶园面积5800余亩,年产茶65吨,综合产值超2800万元。

发展历史

唐宋贡茶:唐代《茶经》载海州(今连云港)为茶叶产地北限;宋代《宋史·食货志》载“海州榷茶之所”,景德二年(1005年)因“茶善而易售”课税重于他州。

明清珍品:明《云台山志》载悟正庵僧制茶二三斤作贡品,清嘉庆年间称“龙团凤饼”。

近代复兴:1921年获南洋劝业会奖;1980年列为江苏四大名茶;2009年手工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

生长环境

气候地形:北纬34°黄海之滨,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带,海拔300-480米,年均温15.2℃,年降水1200-1500毫米,云雾日>180天,散射光占比>70%。

土壤生态:微酸性黄壤(pH 5.0-6.5),有机质≥2%,石英砂砾透水性佳;森林覆盖率76%,无工业污染,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

独特性:昼夜温差>8℃,春茶氨基酸积累达5.2%(比普通绿茶高20%),茶多酚≥25%,形成“鲜浓耐泡”风味。

产区

产区范围: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区(含宿城、花果山、南云台等)。

核心产区:

宿城大竹园村:海拔550米,明代古茶树遗存,云雾茶技艺发源地。

花果山茶园:海拔400米,“中国最美茶园”,占高端茶产量40%。

南云台林场:省级非遗工坊,产“清妙”牌金奖茶。

分类

按采摘时节分四类:

明前茶:清明前单芽,年产仅300斤,栗香高锐,滋味鲜醇(价超2000元/斤)。

雨前茶(春茶):谷雨前一芽一叶,条索紧细,香浓味厚(散装500克/800-1500元)。

夏茶:一芽二叶,滋味浓强,适制大宗茶。

秋茶:香气沉稳,耐泡度高。

茶树

主栽 本地群体种与福鼎大白茶:

中叶类,抗寒性强,叶质肥厚;荒野古茶树树龄最高800年(宿城悟正庵)。

生化特性:茶多酚≥25%、氨基酸≥3.5%,适制高香耐泡型绿茶。

等级

按感官品质分三级(依据非遗工艺标准):

特级:全芽或一芽一叶,条索细秀显毫,栗香持久(价超1500元/斤)。

一级: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条索紧结,滋味醇厚(散装500克/500-800元)。

二级:一芽二叶至三叶,适制办公用茶及出口茶。

外形

紧圆卷曲(眉状),翠绿显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匀鲜活,芽叶成朵。

茶叶图片
香气

栗香(主调),带嫩香(特级茶)、清香(春茶特有),冷杯留香>10分钟。

滋味

鲜浓(茶多酚丰富),醇厚(氨基酸协调),回甘明显,涩中泛甜。

功效

高效提神:咖啡碱≥4.35%(普通绿茶≤3.5%),促代谢效果提升25%。

强效降脂:儿茶素降低胆固醇效率比同纬度绿茶高30%。

抗菌抗炎:茶丹宁抑制肠道致病菌活性,辅助治疗痢疾(民俗验方)。

工艺

鲜叶→摊放(竹筛4-6小时)→杀青(180℃手工抛炒)→揉捻(太极抱球手法保毫)→烘二青→搓条→煇锅(60℃提香)→足干(含水量≤6%)。

工艺特点:

非遗手工“八法”:“转、抓、抖、撒、压、推、拉、搓”定型眉状条索;

“茶—林—草”生态模式:禁用化学农药,通过欧盟481项农残检测。

冲泡

茶具:玻璃杯(观茶舞)或白瓷盖碗(聚香);

水温:80-85℃(沸水晾置90秒),特级茶用75℃;

方法:先注水1/3润茶,1分钟后注至七分满,茶水比1:50(3g/150ml),续泡时留1/4茶汤再加水。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单宁酸刺激胃黏膜),餐后1小时为佳;

日饮量≤800ml(防咖啡因过量致心悸);

密封避光冷藏(0-5℃),保质期12个月;

服药间隔2小时(鞣酸降低铁剂药效)。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