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雀舌

蒲江雀舌

蒲江雀舌属绿茶类,四川省蒲江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认证)。核心特征为“色翠、香高、味醇、形美”,外形扁平挺直似鸟雀之舌,色泽翠绿光润,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叶底嫩绿匀整。依托海拔550-630米的浅丘地貌与早春温和气候,茶叶比龙井早上市10-15天,氨基酸含量高,兼具提神醒脑、降脂抗氧化等功效。2024年茶园面积20万亩,年产茶1.5万吨,综合产值超10亿元。

发展历史

唐代定名:陆羽《茶经》载“临邛数邑茶有火前茶”,指寒食节前采制的嫩芽形似雀舌,蒲江雀舌由此得名。

宋代入贡:南宋学者魏了翁将家乡雀舌茶带入宫廷,列为贡品;白鹤寺、大塘铺为核心产区。

明清兴盛:清乾隆《蒲江旧志》明确记载制茶工艺;光绪县志赞“味甘芳,煎如碧乳”。

现代表彰:200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09年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2024年成为全国首款碳中和茶叶。

生长环境

气候:年均温16.4℃,无霜期302天,早春有效积温高,雨量充沛(1280毫米),云雾散射光占比>70%,比江浙茶区早采10-35天。

土壤:黄紫壤为主,pH 4.5-6.5,有机质≥15g/kg,富含锌、镁等矿物质,腐殖质层厚15厘米,保障鲜叶持嫩性与香味物质积累。

生态:森林覆盖率49.16%,茶园与马尾松林交错形成“生态阻隔”,大气质量达国家Ⅱ级标准,从源头杜绝污染。

产区

产区范围:四川省蒲江县全境(地理标志保护区域)。

核心产区:成佳镇(茶园托管模式发源地)、大塘镇(古贡茶区)、西来镇,占特级茶产量80%。

分类

按原料形态分级(非传统茶类细分):

特级:纯单芽,长度≤2.5厘米,5万-8万芽头制500克茶,形如莲心,栗香高锐。

一级:一芽一叶初展,形似旗枪(芽如枪、叶如旗),滋味鲜醇。

二级:一芽二叶,形似雀舌(两叶抱一芽),适制大宗茶。

茶树

主栽 福选9号、名山白毫131等中小叶无性系品种:

萌芽早、抗寒性强,芽头肥硕显毫;

生化特性:茶多酚≥25%,氨基酸≥3.5%,适制高香耐泡型绿茶。

等级

感官与理化分级标准:

特级:全芽,扁平挺直、匀整翠绿,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水浸出物≥43.3%)。

一级:一芽一叶,条索紧结,滋味醇厚(叶底黄绿匀整)。

二级:一芽二叶,香气纯正,适合日常饮用。

外形

扁平挺直(雀舌形),翠绿光润显毫;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芽尖鲜活成朵。

茶叶图片
香气

清香(主调),带嫩香(特级)、栗香(春茶),冷杯留香持久。

滋味

鲜爽(氨基酸协调),醇厚(茶多酚丰富),回甘明显,涩感微弱。

功效

高效抗氧化:茶多酚(≥25%)清除自由基效率为维E的15倍,延缓皮肤衰老。

降胆固醇:维生素C含量高于普通绿茶10%,辅助调节血脂。

提神抗疲劳:咖啡碱含量高,促代谢效果比夏秋茶提升30%。

工艺

鲜叶摊放(4-8小时)→杀青(100-120℃滚筒)→摊凉→理条造形(90-110℃)→人工辉锅(80-90℃)→人工提香(100-110℃)→精制整形→包装。

工艺特点:

“九不采”严选原料:拒收病芽、虫伤芽、空心芽等瑕疵鲜叶;

手工与机械结合:理条、杀青机械化,辉锅与提香保留非遗手工技法,确保外形挺直、香气高长。

冲泡

茶具:玻璃杯(观茶舞)或白瓷盖碗(聚香);

水温:80℃(沸水晾置90秒),特级茶用75℃;

方法:茶水比1:50(3g/150ml),中投法(先注水1/3润茶,1分钟后注至七分满),可续泡3次。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鞣酸刺激胃黏膜),餐后1小时为佳;

密封避光冷藏(0-5℃),保质期12个月,铝箔袋+铁罐双重密封防氧化;

服药间隔2小时(鞣酸降低铁剂药效);

头泡茶汤含丰富茶毫,建议保留饮用。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