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剑毫

天柱剑毫

天柱剑毫属绿茶类,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特产,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20年入选)。核心特征为“色翠匀齐毫显,扁平挺直似剑;花香清雅持久,滋味醇厚回甜;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匀整嫩鲜”,以“叶绿、汤清、香醇味厚”闻名,冲泡后芽叶竖立如“杯中森林”。

发展历史

唐代贡茶:唐代《膳夫经手录》载“舒州天柱茶,峻拔遒劲,甘香醇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将其与阳羡、顾渚、蒙顶并列为名茶。

现代创制(1978-1985年):1978年潜山县农业局成立名茶创制小组,初名“奇峰”“晴雪”;1985年茶叶专家陈椽教授指导下定型工艺并命名“天柱剑毫”,同年获全国名茶评比魁首。

复兴与认证:2009年获“安徽省著名商标”,2020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1年申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覆盖潜山市13个乡镇)。

生长环境

气候地形:天柱山主峰海拔1488.4米,年均温16.3℃,年降水1990mm(全省第二),年雾日>100天,昼夜温差>10℃,延长茶叶生长期。

土壤生态:红壤、黄壤为主,pH值4.5-6.5,有机质丰富;森林覆盖率80.4%,兰蕙共生环境赋予茶叶天然花香。

生态优势:钱江源头水质纯净,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全球前五,茶园多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上阳崖阴林地带。

产区

产区范围:安徽省潜山市13个乡镇151个行政村(东经116°14'-116°41',北纬30°27'-31°04'),茶园总面积12.48万亩。

核心产区:天柱山镇(龙顶潭)、水吼镇(下河茶场)、塔畈乡,海拔500-800米高山云雾带,占全域产量65%。

分类

特级(明前茶):清明前采摘,单芽≥90%,手工精制,兰香高锐(参考价1000-2000元/斤)。

一级(雨前茶):谷雨前一芽一叶初展≥80%,半机械加工,滋味鲜醇耐泡(均价300-800元/斤)。

夏秋茶:一芽二叶为主,滋味浓强,性价比高(<300元/斤)。

茶树

主栽 天柱山中叶种群体种(历史原生种,占49.8%);辅以 安徽3号(无性系品种,大叶类,适制性强,茶多酚含量23.4%);种植禁用化肥农药,执行欧盟农残标准。

等级

特级:单芽长度≤2.5cm,色泽翠绿显银毫,兰香持久(茶多酚≥18%,氨基酸≥4.3%)。

一级:一芽一叶长度≤3cm,条索紧直,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水浸出物≥36%)。

二级:一芽二叶为主,叶底黄绿匀整,耐泡度4次以上。

外形

扁平形(剑状);干茶翠绿显毫,挺直匀齐;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成朵(冲泡后芽叶竖立)。

茶叶图片
香气

兰花香(主调,特级显著),清香(持久性突出)。

滋味

鲜爽(氨基酸鲜味突出),醇厚(浓淡适中),回甘(持久)。

功效

消食去腻:儿茶素抑制肠道有害菌,解腻效率比普通绿茶高40%(唐代《玉泉子》载其解酒消食功效);

益思少卧:咖啡因协同茶氨酸提升脑波活性,提神不伤胃;

利尿解毒:茶碱促进肾脏代谢,加速酒精及毒素排出。

工艺

鲜叶摊放(≤8小时)→杀青(滚筒160-130℃)→做形(理条、搭、捺手法塑剑形)→提毫(50℃搓揉显毫)→烘焙(初烘80℃→复烘70℃→足烘50℃)

工艺特点:传统“十大手法”结合机械理条,独创“三揉三烘”技术激发兰香,禁用农药(虫害防治用辣椒水)。

冲泡

茶具:透明玻璃杯(观赏芽叶竖立)或白瓷盖碗;

水温:80-85℃(特级茶用75℃),山泉水最佳;

方法:茶水比1:50(3g/150ml),上投法(先注水后投茶),首泡30秒,后续递增15秒,可泡3次。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单宁刺激胃黏膜),餐后1小时最佳;

新茶避光冷藏“褪火”1-2周,减少青涩感;

每日≤500ml防咖啡因过量,服药期间慎饮(鞣酸降低药效)。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