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莞仙湖茶
上莞仙湖茶属烘青绿茶类,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广东省区域公用品牌”、2020年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核心特征为“三绿”——外形翠绿卷曲、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嫩绿匀亮,具“甘、香、醇、滑”四绝,尤以“炒米香”和“鲜橄榄回甘”为标志。茶园位于海拔850-1080米的仙湖山脉,采用客家小叶群体种古法种植,禁用农药化肥,获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年产量1600吨,出口欧盟及东南亚。
发展历史
东晋传说:相传东晋道士葛洪为降服河妖,于仙湖山取“五色泥”建塔,七仙女携仙草(茶树)种于湖边,百姓加工后称“仙湖茶”。
明清发展:明嘉靖《尤溪县志》载“茶课钞二十五锭”,清代年产115吨,经“五口通商”销往南洋。
现代振兴:2017年获“广东省区域公用品牌”;2020年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2024年核心产区茶园面积3.8万亩,全产业链产值18亿元。
生长环境
气候地形:北纬24°-25°,仙湖山海拔850-1080米,年均温18.9℃,年降水1570-1839mm,终年云雾缭绕(云雾日>180天),昼夜温差>10℃,散射光占比70%,延长氨基酸积累期。
土壤生态:酸性黄壤、红壤为主,土层厚1米以上,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4.5-6.0);森林覆盖率78.48%,无工业污染,病虫害自然防控率提升60%。
独特性:樱花与茶树套种形成天然遮荫,病虫害发生率降低60%;百年古法种植,物理防虫保生态纯净。
产区
产区范围: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全域,含仙湖村、五指山等区域。
核心产区:仙湖山脉海拔1000米以上茶园(如五指山),占全镇产量80%;其中台品樱花茶园、曾氏仙湖茶业为龙头企业。
分类
按季节与形态双轨分类:
季节类:
明前茶:清明前嫩芽,毫香显著,滋味鲜爽(高档茶代表)。
雨前茶:谷雨前采摘,叶质厚实,香高耐泡(中高档茶)。
秋茶:秋季采制,滋味浓醇,性价比高(家庭日常饮用)。
形态类:
卷曲形:传统炒青工艺,条索紧结卷曲,炒米香突出(代表:仙湖雪里红)。
扁形茶:创新工艺,扁平挺直,清香高锐(适制品种:福云6号)。
茶树
主栽 客家中小叶群体种(有性系灌木种):
特性:树高1-2米,叶椭圆锯齿浅,茸毛发达;春茶鲜叶茶多酚≥18.3%,氨基酸含量高,叶绿素丰富。
种植:古法物理防虫,禁用化肥农药;扦插繁殖,亩植≤5000丛,百年老树根系深达6米吸收矿物质。
等级
按原料与市场分(依据T/CSTEA标准):
特级AAA:单芽或一芽一叶,长度≤2.5cm,匀齐翠绿,炒米香高锐(价超600元/斤)。
一级A级:一芽一叶为主,条索紧细,滋味鲜醇(300-500元/斤)。
二级:一芽二叶,耐泡性强,性价比高(200-300元/斤)。
大宗茶(四至七等):成熟叶为主,餐馆大壶茶用,解渴消暑。
外形
卷曲紧结形(传统炒青),扁平挺直形(创新工艺);汤色碧绿清澈(明前茶)或黄绿明亮(秋茶);叶底嫩绿匀亮,芽叶鲜活如兰,叶缘红点显。
香气
炒米香(主调,传统锅炒形成),清香(草木气息);陈化后显蜜香。
滋味
甘(喉韵清凉),醇(茶多酚协调),滑(氨基酸丰富),回甘持久似鲜橄榄。
功效
强效防辐射:茶多酚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钴60,效率比普通绿茶高35%(临床用于肿瘤患者放射治疗辅助)。
降脂控糖:儿茶素抑制脂肪合成酶活性,降血脂效率优于红茶20%;EGCG延缓血糖上升。
抗菌护齿:氟含量形成“氟磷灰石”保护层,抗龋齿酸蚀能力提升40%。
工艺
手工采摘→日光萎凋(4-6小时)→锅式杀青(260℃高温锁翠)→揉捻(轻压成条)→解块→毛火(110℃初烘)→足火(90℃低温慢烘至含水率≤6.5%)。
工艺特点:独创“古法炒青”保留炒米香;全程手工禁用机械,保叶形完整率>95%;100%农残检测合格。
冲泡
茶具:玻璃杯(观赏“绿茶舞”)或白瓷盖碗;
水温:80-85℃(特级茶用75℃,沸水晾置3分钟);
方法:
洗茶:50℃温水快速冲洗茶叶;
注水:沸水煮5-10秒,静置3秒出汤;
茶水比1:50(3g/150ml),首泡30秒,后续递增20秒,可冲3-4次。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高鞣酸刺激胃黏膜),餐后1小时为佳;
日饮量≤500ml(防咖啡因过量),服药间隔1小时(鞣酸降低药效);
密封避光冷藏(0-5℃),开封后3个月内饮完防香气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