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雀舌

金坛雀舌

金坛雀舌是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特产,属扁形炒青绿茶,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2年获批)。其外形扁平挺秀、状如雀舌,干茶色泽绿润;内质香气清高,栗香明显持久,汤色明亮,滋味鲜爽,叶底嫩匀成朵。内含成分丰富,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显著高于普通绿茶。

发展历史

隋朝时金坛茶叶已列为特产,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雀舌”之名。1905年茅麓明农树艺公司始规模化植茶,1919年纪振纲扩建为茅麓农林场。1982年金坛县多管局立项研制,1985年正式定名“金坛雀舌”并通过省级鉴定。1986年获商业部“全国名茶”称号,2012年成为常州市首个茶叶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生长环境

核心产区位于茅山东麓丘陵山区(海拔300-800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5.3℃,年降水量≥1600mm,年均雾日120天。土壤为黄棕壤,pH值4.5-6.0,土层深度≥1米,有机质含量≥1.5%,富含矿物质且无工业污染。森林覆盖率30%以上,水库塘坝密布,漫射光丰富,利于氨基酸积累。

产区

产区范围:江苏省金坛市薛埠镇、指前镇、朱林镇、直溪镇全域。

核心产区:方麓茶场及茅山东麓古茶园(现存约6000亩),以茅山旅游风景区周边为最优。

分类

特级雀舌:全芽苞制作,需4-4.5万芽头/500克,扁平挺秀,栗香高锐

一级雀舌:一芽一叶初展,条索匀整,滋味鲜醇

大宗茶:成熟叶为主,适于日常饮用

茶树

主栽 龙井43、祁门槠叶种、鸠坑种及 浙农113 等中小叶良种。灌木型,芽头肥壮,叶形中等,茸毛较少,持嫩性强,氨基酸含量高。

等级

特级:全单芽,条索紧细重实,金毫隐现,栗香持久(市场价≥1000元/斤)

一级:一芽一叶初展,色泽绿润,滋味鲜爽

二级:一芽一叶,条形稍松,香气清纯

三级:一芽二叶,适于调饮

外形

扁平形,雀舌形(叶尖如鸟喙),色泽绿润显毫。

茶叶图片
香气

栗香(主调),清香,花香(轻发酵工艺形成)。

滋味

鲜爽(氨基酸鲜味),甘(甜味),醇厚,回甘持久。

功效

抗氧化(茶多酚≥25%,抑制自由基),降胆固醇(茶黄素调节血脂),增强骨密度(高锰含量),抗菌(抑制口腔及肠道有害菌)。

工艺

鲜叶摊放(4-7小时)→杀青(100-120℃滚筒)→摊凉→整形(搭、压、抓手法塑形)→干燥(70-80℃辉干至含水量≤6%)

工艺特点:手工与机械结合,整形阶段锅温“高-低-高”渐变,塑造扁平雀舌状。

冲泡

水温:80℃(沸水冷却后);茶水比:1:50-1:60。

温杯后投茶3克,注1/3水浸润30秒;

高冲注至七分满,静置1-2分钟;

可冲泡3次,每次饮至1/3续水。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鞣酸刺激胃黏膜);

新茶火气重,存放半月口感更醇和;

避免长时间浸泡(单宁析出致苦涩);

密封冷藏(0-5℃)防氧化。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