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沱茶​​

重庆沱茶

重庆沱茶属黑茶类,为重庆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核心品质为“形似碗臼,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澄黄明亮,滋味醇厚甘和,香气馥郁陈香”。1953年由重庆茶厂创制,1983年获第22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金质奖(新中国成立后首枚茶叶类国际金奖),2020年“云岭61小婉”获重庆市斗茶赛五星冠军沱茶称号。

发展历史

创制与鼎盛(1950-1980年代):1951年重庆茶厂成立,1953年以川渝14个产茶区优质茶叶为原料首创沱茶;1952年曾以4000吨茶叶换苏联136架战斗机;1983年获世界食品金质奖,年产量达8000吨,远销30余国。

衰落与改制(1990-2000年代):1990年代因计划经济取消、原料成本上升及下关沱茶竞争,2001年重庆茶厂停产;2004年老员工组建重庆益丰茶叶公司,继承“山城牌”沱茶工艺。

现代复兴(2010年后):2017年启动工艺创新项目,2020年“云岭61小婉”获重庆五星冠军沱茶称号,核心产区重建500亩示范基地。

生长环境

气候地形:核心产区(巴南、南川、綦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16-20℃,年降水1450-2100毫米,无霜期251-317天,年雾日超200天,昼夜温差显著。

土壤生态:红黄壤为主(pH4.5-6.0),富硒土壤占比78%(硒含量0.15-0.35mg/kg),有机质≥6.01%;茶园推行“猪-沼-茶”生态循环,禁用化肥农药。

产区

产区范围:重庆市全境,重点覆盖巴南、南川、綦江、万州、涪陵、黔江等11个区县。

核心产区:巴南区二圣镇天坪山(示范基地500亩)、南川区金佛山(野生大树茶群落)、綦江区(石门沱茶主产地)。

分类

分类(按原料与工艺):

绿茶沱茶:以细嫩晒青绿毛茶为原料,汤色黄绿明亮,清香鲜爽;

黑茶沱茶:以发酵晒青毛茶为原料,汤色澄黄,陈香醇厚(主流产品);

按等级系列:

普通系列(二级滇青原料);

特级系列(特级滇青原料,栗香馥郁);

老茶系列(陈年晒青毛茶,滋味醇厚)。

茶树

主栽 川中小叶种群体种(灌木型),辅以 云南大叶种;鲜叶标准:春茶一芽二叶至三叶,茶多酚≥25%,氨基酸≥4.0%。

等级

等级(据感官指标):

特级:条索紧实显毫,栗香高锐持久,滋味醇厚(参考价≥700元/斤);

一级:条索匀整,香气清纯,汤色黄绿明亮;

二级:条索尚紧,滋味浓强稍粗,性价比款(200-400元/斤)。

外形

碗臼形;干茶紧结重实、乌褐带黄;汤色澄黄明亮(黑茶类)或黄绿明亮(绿茶类);叶底嫩匀明亮、带红镶边。

香气

陈香(主调),栗香(特级茶),清香(新茶)。

滋味

醇厚(浓淡适中),微涩速化(品种特性),回甘持久。

功效

降脂控糖:茶多酚加速脂肪分解效率比普通茶高30%;

强抗氧化:茶多酚清除自由基效率为维生素E的18倍;

防龋健齿:氟含量抑制生龋菌,减少牙菌斑。

工艺

鲜叶采摘→萎凋→杀青→揉捻→发酵(黑茶类)→筛分→风选→蒸压→干燥(含水率≤7%)

工艺特点:非遗精制37道工序,重发酵促陈香;手工压制定型,全程竹木器具避金属氧化。

冲泡

盖碗法:水温95-100℃,取5g茶掰碎入碗,首泡沸水洗茶5秒倒弃,再注水焖15-20秒出汤;

煮饮法:碎茶块入瓦罐冷水煮沸,可加盐/糖调味(传统川渝饮法)。

茶叶图片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用(单宁刺激胃黏膜),宜餐后1小时品饮;

新茶避光存放15天褪“火气”,开封后7日内饮毕防香气逸散。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