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贡茶

金沙贡茶

金沙贡茶属绿茶类,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4年认证)。核心特征为“形似鱼钩,绿润披毫;栗香浓郁;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回甘”。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赐名“夜郎茶”,清池镇现存千年古茶树40余株。2025年全县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干茶超7000吨,综合产值16.5亿元,是“中国贡茶之乡”和“中国茶业百强县”。

发展历史

西汉起源:公元前135年,中郎将唐蒙将清池茶献汉武帝,赐名“夜郎茶”并列为贡品。

明清鼎盛:明朝奢香夫人进贡清池茶;清同治年间立贡茶碑载“清水塘茶,连年税贡”。

现代振兴:2009年获“中国贡茶之乡”称号;2014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24年古树红茶获国际茶博会银奖。

生长环境

气候地形:北纬27°黄金产茶带,海拔800-1100米,年均温12.5-16.5℃,年降水1050-1650毫米,云雾日>180天,散射光占比70%。

土壤生态:岩性赤红壤(占总面积35.1%),pH 5.0-6.5,富含锌、硒;森林覆盖率61.89%,无工业污染。

独特性:高海拔延缓茶树生长,春茶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茶高20%,茶多酚14-15%,形成“高山冷韵”风味。

产区

产区范围:金沙县全域26个乡镇,地理坐标东经105°47′-106°44′,北纬27°07′-27°46′。

核心产区:清池镇(千年古茶树集中地,现存146棵古茶树中40余株树龄超千年),产量占全县30%。

分类

按形态分两类:

卷曲形绿茶:如清池毛尖(贵州历史名茶),条索紧细卷曲,栗香显著。

扁形绿茶:如“贵州龙井”(2024年茶博会特等金奖),扁平挺直,清香高长。

按品类分三类:

清池翠片:扁直光滑似鱼钩,黄绿汤色,获“贵州十大名茶”。

清水塘独芽:全芽制,白毫密布,鲜爽度高。

古树红茶:百年以上古茶树原料,金毫显露,甜香浓郁(2024年银奖产品)。

茶树

主栽 福鼎大白茶(占比60%)、龙井43:

福鼎大白茶:特早生种,适制扁形茶(如翠片),茶多酚≥14%。

本地群体种:含大叶、中叶、小叶三类,发芽早(比其他品种早10-15天),叶质柔软,适制卷曲形毛尖。

等级

按感官品质分(国家地理标志标准):

特级:全芽或一芽一叶初展,白毫≥90%,清香持久,滋味鲜醇(价超600元/斤)。

一级:一芽一叶,匀整绿润,栗香明显(200-400元/斤)。

大宗茶:一芽二叶,香高耐泡,适制办公用茶(40-80元/公斤)。

外形

卷曲形(毛尖)、扁直形(翠片);汤色黄绿明亮(绿茶)/橙黄透亮(红茶);叶底嫩绿匀整,肥厚柔软,耐冲泡。

茶叶图片
香气

栗香(主调),清香(特级翠片),甜香(古树红茶),冷杯留香>15分钟。

滋味

醇厚(茶多酚14-15%),鲜爽(氨基酸含量高),回甘明显(茶氨酸3.4-3.8g/100g)。

功效

防龋护齿:含氟量比普通绿茶高30%,增强牙釉质抗酸蚀能力(对比红茶显著)。

降脂控糖:儿茶素抑制糖分吸收,辅助控血糖(水浸出物≥45%)。

抗衰老:硒含量提升抗氧化效率30%(对比江浙绿茶)。

工艺

采摘(清明前后一芽一叶)→摊青(竹筛4-12小时)→杀青(300℃高温快炒)→揉捻(轻-重-轻交替)→毛火(120℃)→足干(80℃至含水率≤6.5%)。

工艺特点:

“骑火炒”非遗技艺:分武火杀青、文火收汗、微火定香三重火候;

古树茶单独加工:百年古树鲜叶专供特级茶,提香工序延长至15分钟。

冲泡

茶具:玻璃杯(观赏茶形)或白瓷盖碗(聚香);

水温:80℃(绿茶)、90-95℃(红茶),沸水晾置2分钟;

方法:上投法(先注水后投茶),茶水比1:50(3g/150ml),绿茶首泡30秒,红茶首泡3-5秒,可冲3-8次。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高鞣酸刺激胃黏膜),餐后1小时为佳;

日饮量≤600ml(防咖啡因过量致心悸);

服药间隔1小时(鞣酸降低铁剂、抗生素药效);

密封避光冷藏(0-5℃),绿茶开封后3个月内饮完,红茶6个月内饮完。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