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背茶
斜背茶属炒青绿茶类,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8年认证)。核心特征为“三著黄绿”——条索灰绿带黄、汤色黄绿、叶底嫩黄绿亮,兼具艾香清高、滋味浓厚回甘似鲜橄榄的独特风格。茶树以本地原生菜茶有性群体种为主,立夏前后采摘4-6叶大开面新梢,经九道工序手工炒制,耐泡5-7次,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普通绿茶。
发展历史
明末起源:明末开始种植,距今300余年;《龙岩市志》载其始于明末,清初已成地方名茶。
近代名茶:1970年代入选“福建十大名茶”,为龙岩市唯一入选《中国茶经》“地产名茶名录”的绿茶。
现代保护:2008年列入福建省首批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名录,政府围护16株百年古茶树;2018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23年“红古田杯”茶王赛斩获金奖,年产值超800万元。
生长环境
气候地形:核心产区海拔1000-1248米(斜背村),年均温17℃,年降水1683mm,云雾日>200天,昼夜温差>10℃,延长生长期积累养分。
土壤生态:黄壤、灰棕壤为主,含石英细砾(通透性强),pH值4.5-6.5,有机质丰富;森林覆盖率78%,散射光占比70%,病虫害低发。
独特性:高山环境致芽叶黄绿色变,叶绿素含量低而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高,为“三著黄绿”提供物质基础。
产区
产区范围: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乡全域。
核心产区:老寨村(海拔1248米)、新寨村、背洋村、梅溪村、山头村,茶园面积700余亩,占全区产量90%。
分类
按叶片形态分五类(均属炒青绿茶):
大叶种:发芽早、产量高、品质优,占比80%,条索肥壮,艾香显著。
瓜子叶种:叶形似瓜子,香气清雅,产量稀少。
竹叶种:叶细长如竹,滋味鲜爽。
圆叶种(白叶种):叶色浅绿,毫显,汤色更黄亮。
红叶种(紫芽种):芽叶紫红色,含花青素高,具独特果香。
茶树
主栽 本地菜茶有性群体种(大叶型):
特性:半乔木型,树高1-2米,叶片长10-16cm;新梢黄绿肥壮,节间长,茶多酚含量高。
种植: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禁用化肥农药;百年古茶树树高6.5米(背洋村),现存16株受保护。
等级
按工艺标准分:
特级:4-6叶大开面嫩梢,条索紧实灰绿,艾香高锐,滋味橄榄回甘。
一级至六级:叶片渐粗,滋味浓醇度递减,耐泡性保持。
外形
紧实条形(灰绿带黄);汤色黄绿清澈;叶底嫩黄绿亮,芽叶竖立杯中。
香气
艾香(主调),草木清香;陈化后显蜜香。
滋味
浓厚(茶多酚丰富),回甘持久(似鲜橄榄),生津强,微苦转甘。
功效
强效抗菌:茶多酚含量极高,凝固细菌蛋白质效率比普通绿茶强30%,对痢疾、肠炎等有显著抑制。
降脂活性:咖啡碱与茶多酚协同分解脂肪,调节胆固醇能力优于红茶25%。
防龋护齿:氟含量高,形成“氟磷灰石”保护层,抗酸蚀能力提升40%。
工艺
鲜叶采摘(立夏,4-6叶)→杀青(双锅140-160℃/110-130℃)→揉捻→初炒(90-100℃/70-90℃)→摊凉→复炒→过筛摊凉→再复炒→再过筛摊凉→足干(含水率≤6.5%)。
工艺特点:双锅交替低温慢炒(全程3-4小时),多次筛分复炒;非酶性氧化促橄榄味形成,禁用机械以保叶形完整。
冲泡
茶具:玻璃杯(观赏芽叶竖立)或白瓷盖碗;
水温:85-90℃(沸水晾置2分钟),山泉水最佳;
方法:茶水比1:50(3g/150ml),首泡60秒,后续每泡递增20秒,可冲5-7次。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高鞣酸刺激胃黏膜),餐后1小时饮用;
日饮量≤500ml(防咖啡因过量),服药间隔1小时(鞣酸降低药效);
密封避光冷藏,开封后3个月内饮完以防香气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