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宅茶
郑宅茶属乌龙茶类(兼有绿茶型),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认证)及福建省级老字号(2025年)。核心特征为“三绿四绝”——外形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香高、味浓、色翠、耐泡。条索肥壮卷曲,兰香清幽,滋味醇厚回甘似鲜橄榄,耐冲泡7次以上。茶多酚含量高达37.04%,为乌龙茶中最高,获欧盟有机认证并远销海外。
发展历史
隋唐起源:隋代零星引种,唐代仙游孝仁里郑宅(今赖店圣泉)成片种植;北宋蔡襄《茶录》提升其声誉,南宋郑樵《采茶行》将郑宅茶与武夷茶并称贡品双璧。
清代鼎盛:清代列为“闽茶入贡之首”,乾隆御诗咏赞:“梦回石鼎松风沸,先试冰瓯郑宅茶”;《闽产录异》载“国朝闽茶入贡者,以郑宅茶为最”。
现代振兴:201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18年传统制作技艺入选莆田市级非遗;2025年郑宅茶获“福建老字号”,传承人郑明雄入选省级非遗代表。
生长环境
气候地形:北纬25°闽中丘陵带,核心产区海拔800米(枫林村),年均温17-19℃,年降水1600-1800mm,终年云雾弥漫(云雾日>180天),昼夜温差>10℃,延长氨基酸积累期。
土壤生态:红壤、黄壤为主,pH值4.5-6.0,土层厚1米以上,富含铁、锌(含量为平原土壤8倍);森林覆盖率78%,无工业污染,散射光占比70%。
独特性:茶园与油桐树间作形成天然遮荫,病虫害发生率低60%;百年老茶树根系深达6米,吸收深层矿物元素。
产区
产区范围:福建省仙游县全域,含园庄镇、龙华镇、赖店镇等7个乡镇。
核心产区:园庄镇枫林村(百年老树基地)、龙华镇金溪村(有机茶园)、赖店镇圣泉村(古贡茶源地),占全县产量85%。
分类
按工艺及原料分四类:
乌龙茶型:主品类,经萎凋、摇青、发酵,兰香显著,滋味醇厚回甘(代表:传统贡茶)。
绿茶型:明前嫩芽炒制,清香高锐,汤色碧绿(代表:雷鸣茶)。
芽茶:单芽或一芽一叶,形如银针,毫香鲜爽(清代贡品“郑宅芽茶”)。
片茶:成熟叶片压制,滋味浓醇耐泡(清代“郑宅片茶”)。
茶树
主栽 本地群体种“郑宅菜茶”(灌木中叶种):
特性:树高1-2米,叶椭圆肥厚,抗寒性强;春茶鲜叶茶多酚≥37.04%,氨基酸≥210mg/100g。
种植:百年古茶树现存16株(枫林村),禁用化肥农药;扦插育苗,亩植≤5000丛。
等级
贡芽级:单芽肥壮,长度≤2.0cm,兰香高锐,滋味鲜醇(复刻清代贡茶标准)。
特级:一芽一叶占90%,条索紧结卷曲,花香持久(水浸出物≥45%)。
一级:一芽二叶为主,叶底红边显,滋味浓爽。
二级:成熟叶为主,性价比高,耐泡7次以上。
外形
肥壮卷曲形(乌龙茶呈螺旋状),紧实挺直形(绿茶);汤色金黄清澈(乌龙)、碧绿明亮(绿茶);叶底肥厚软亮,红边明显,叶面似“绸缎面”。
香气
兰花香(主调),果香(水蜜桃、桂圆);陈化后显蜜香、药香。
滋味
醇厚(茶多酚丰富),鲜爽(氨基酸协调),回甘持久带清凉感(特有“橄榄韵”)。
功效
强效抗菌:茶多酚凝固细菌蛋白质效率比普通乌龙茶高30%,对痢疾杆菌抑制率>95%。
降脂活性:儿茶素调节胆固醇合成,降血脂效率优于绿茶25%。
防辐射:清除自由基效率比普通茶高40%(锶90吸收率提升35%)。
工艺
采摘(谷雨“开面采”)→萎凋(晒青+凉青)→做青(摇青与凉青交替4-5次)→杀青(双锅180-200℃)→包揉造型(棉布紧包成球)→烘干(炭焙至含水率≤6.5%)。
工艺特点:非遗“看天做青”法(依据温湿度调整摇青力度),全程手工;独创“温包揉”塑形技术,禁用机械以保留红边。
冲泡
茶具:紫砂壶(聚香)或白瓷盖碗(观汤色);
水温:95-100℃(沸水激发兰香);
方法:茶水比1:20(7g/140ml),温润泡快速倒出,首泡10-15秒,后续每泡递增5-10秒,可冲7次。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高鞣酸刺激胃黏膜),餐后1小时为佳;
服药间隔1.5小时(鞣酸降低抗生素药效);
密封避光冷藏,开封后6个月内饮完(防香气氧化);
日饮量≤600ml(防咖啡因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