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属黄茶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主产于安徽省霍山县。以“形似雀舌、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滋味鲜醇”著称,200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其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历史
西汉起源:《史记》载“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霍山时属寿春;
唐代贡茶:唐李肇《国史补》列为十四品目贡品之一,称“寿州霍山黄芽”;
明代鼎盛:被列为贡品,万历年间县令王毗翁诗云“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
近代复兴:1971年恢复生产,2006年获批地理标志,2024年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
生长环境
海拔600米以上山区,年均温15.1℃,年降水量1100-1600mm,相对湿度80%+。土壤为冰碛岩风化形成的黄棕壤(pH 5-6.5),有机质含量2.5%,富含硒元素。终年云雾漫射光,昼夜温差8-10℃,森林覆盖率75.1%。
产区
产区范围:安徽省霍山县全境;
核心产区:大化坪镇金鸡山、金鸡凼、乌米尖及磨子潭镇高山森林带(冰碛岩地貌区)。
分类
霍山黄芽按原料等级划分,无子类别。
茶树
主栽 霍山金鸡种(本地群体种),持嫩性强,适制黄茶;辅引 槠叶齐、黄山大叶种增强风味。
等级
特一级:一芽一叶初展,金毫显露,形似雀舌,汤色黄绿清澈(价千元以上/斤);
特二级:一芽一叶至二叶初展,条直匀齐,嫩绿披毫;
一级:一芽二叶为主,滋味醇厚;
二级:成熟对夹叶,性价比口粮茶。
外形
雀舌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嫩绿披毫。
香气
清香,板栗香(主香),微带熟玉米香(毫香)。
滋味
鲜醇(氨基酸≥5.2%),浓厚回甘(茶多酚≥28%),微带清凉感(硒元素作用)。
功效
降脂减肥(茶多酚促脂肪分解效能为绿茶1.8倍),护齿明目(氟含量达246mg/kg),增强免疫力(茶多糖激活巨噬细胞)。
工艺
采摘→摊放→杀青(生锅150℃/熟锅130℃)→初烘(100℃)→摊放黄变(1-2天)→复烘(90℃)→足烘(100-120℃)→拣剔→复火。
工艺特点:关键“摊放黄变”需控温湿促酯型儿茶素氧化;传统竹器盛装;全程忌铁器防腥。
冲泡
茶具:玻璃杯或白瓷盖碗;
水温:80-90℃(沸水静置2分钟);
步骤:投茶3g→注1/3水润茶30秒→再注水至七分满→冲泡1-2分钟,可续泡3次。
品饮
首泡精华不洗茶,避免损失毫香;
观形时注水后茶叶竖沉如“春笋出土”,汤色黄绿透亮为佳;
忌空腹饮(防鞣酸刺激),神经衰弱者宜上午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