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茶

鹧鸪茶

鹧鸪茶(别名山苦茶、毛茶、禾茶)是海南省特有的野生茶,属大戟科野桐属植物山苦茶(Mallotus furetianus)的干燥叶。其叶圆味甘,未经传统杀青工艺,属毛茶类,以手工捆扎成球状串售为特色。茶汤清亮甘甜,药香浓郁,被历代文人誉为“茶中灵芝草”,具有清热解毒、消食解腻等功效,是海南“老爸茶”文化的核心饮品。

发展历史

起源传说:相传万宁一农户以野生茶叶治愈病危鹧鸪鸟,故得名“鹧鸪茶”。另说唐代鉴真东渡海南时发现鹧鸪鸟啄食此叶疗伤,遂推广于民。

文献记载:清代《本草求原》(1828年)明确记载其药用价值;《道光万州志》证实其作为传统茶饮已近200年历史。

现代发展:2018年获批海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DBS46/001—2018),2024年“海南老爸茶”习俗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长环境

气候地形: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24℃,年降水2400mm,日照>1800小时,多生长于海拔300米以下荒山岩石缝隙。

土壤生态:耐旱性强,适应红壤、砂砾土,pH值中性至微酸性;依赖高森林覆盖率(>80%)形成的雾日环境。

独特性:野生性强,异地移植品质下降,仅分布于海南及广东、广西少数地区。

产区

产区范围:海南省全域,广东、广西、福建及云南有零星分布,中印半岛、苏门答腊岛亦有生长。

核心产区:海南万宁东山岭、文昌铜鼓岭(品质最佳,香气浓郁),琼中、保亭、五指山等山区次之。

分类

暂无细分品类,按形态分为:

传统球茶:叶片卷成球状,椰叶捆扎成串(每串20球),耐储存,风味粗犷。

现代散茶:叶片松散包装,便于定量冲泡,汤色更清澈。

创新配伍:鹧鸪小青柑(与柑橘融合)、鹧鸪茶粉等深加工产品,兼具果香与药香。

茶树

主栽 山苦茶(Mallotus furetianus):

形态:野生灌木或小乔木,高1-10米;叶互生,圆状卵形,长5-15厘米,叶缘波状齿,叶柄长1-3厘米。

特性:抗逆性强,耐旱贫瘠;叶片革质厚实,富含茶多酚及挥发油(零陵香成分)。

等级

暂无官方等级标准,民间按原料品质划分:

特级:选用东山岭老叶,叶片肥厚完整,香气浓郁(零陵香显著)。

普通级:其他产区叶片,偶含嫩梗,香气稍淡。

外形

球状(传统捆扎形);汤色浅黄至琥珀色,清亮透澈;叶底大叶片状,舒展后完整如鲜叶。

香气
茶叶图片

零陵香(主调,类似灵香草甜香),药香(草本清凉感);陈化后显烤烟草香。

滋味

初尝微苦,迅速回甘;口感醇厚,余韵绵长;耐泡5-6次后仍保持甘甜。

功效

解油腻:儿茶素含量高,促脂肪代谢效率优于普通绿茶;

利胆:刺激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对比红茶更显著);

抑菌抗炎: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力强,民间用于缓解急性肠胃炎。

工艺

鲜叶采摘(农历五月老叶)→清洗→自然萎凋→手工卷球→椰叶捆扎成串→晒干/风干。

工艺特点:无杀青、揉捻、发酵工序,最大程度保留叶片原生风味及药用成分。

冲泡

茶具:大壶或玻璃杯(便于叶片舒展);

方法:上投法(先注热水再投茶),水温85-95℃,茶水比1:50(5g茶配250ml水);首泡1-3分钟,后续递增时间;

水质:山泉水或中性矿泉水最佳,忌碱性水(易使汤色深暗)。

品饮

注意事项:

餐后1小时饮用(空腹易刺激胃黏膜);

体质虚寒者及经期女性慎饮(茶性偏寒);

单日饮用量≤500ml(防咖啡因过量),服药期间间隔2小时(避免鞣酸影响药效)。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