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青​​

大叶青

大叶青茶属黄茶类,是黄大茶的代表品种之一,广东省特产,主产于韶关、肇庆、湛江等地。其核心品质为“外形条索肥壮紧结、色泽青润显黄,汤色橙黄明亮,具老火香(锅耙香),滋味浓醇回甘,叶底淡黄匀整”。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年),距今四百余年历史。

发展历史

明代创制:1567年广东茶农始创,以云南大叶种鲜叶为原料,结合萎凋与闷黄工艺形成独特品质。

清代鼎盛:清代黄茶工艺成熟,大叶青与君山银针等并列为代表性黄茶,因“锅耙香”闻名。

现代复兴:20世纪80年代因市场冲击产量下滑,2014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近年通过工艺创新复兴(如“出瑞龙”品牌)。

生长环境

气候条件:亚热带气候,年均温≥22℃,年降水量≥1500毫米,山地丘陵多雾,昼夜温差显著。

土壤生态:核心产区以红壤为主(pH 5.0-5.5),透水性好,韶关丹霞地貌区土壤富硒(0.15-0.35mg/kg)。

产区

产区范围:广东省韶关、肇庆、湛江等县市。

核心产区:韶关丹霞山周边(海拔500-800米)、湛江湖光岩火山岩地带,土壤含矿物质丰富。

分类

分类(按黄茶品类体系):

黄大茶类:属黄茶亚类,与霍山黄大茶并列,工艺含“闷堆”工序形成黄汤黄叶特征。

茶树

主栽 云南大叶种(乔木型大叶类),辅以本地群体种;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茶多酚含量≥30%。

等级

等级(感官分级):

特级:条索肥壮紧结,显毫90%以上,老火香浓郁,滋味浓醇回甘(参考价≥500元/斤)。

一级至五级:随等级下降,条索渐松,毫尖减少,香气纯度减弱,滋味浓强度递减。

外形

条索形;干茶条索肥壮紧结、重实显毫;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淡黄柔软,红边鲜明。

香气

锅耙香(主调)、陈香(老茶)、花果香(轻发酵款)。

滋味

浓醇(粘稠感显著),回甘(甜味持久),微涩速化(闷堆工艺减轻涩感)。

功效

促消化:闷黄工艺产生大量消化酶,改善食欲不振效率比普通黄茶高40%;

降脂控糖:茶多酚含量≥30%,加速脂肪分解效率优于绿茶30%;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效率为维生素E的18倍,延缓细胞老化。

工艺

鲜叶萎凋(4-8小时)→杀青(220-240℃透闷结合)→揉捻(45分钟分段加压)→闷堆(竹筐闷黄3-5小时/35℃)→毛火(110-120℃)→足火(90℃)

工艺特点:“先萎凋后闷黄”区别其他黄茶,闷堆工序形成锅耙香与橙黄汤色,全程含水率≤6%。

冲泡

盖碗/紫砂壶:水温95-100℃,茶水比1:30(5g/150ml),首泡润茶5秒弃之,正式冲泡首泡10秒出汤,每泡增5秒,耐泡6-8次。

品饮

注意事项:

新茶需醒茶1周褪“火气”,密封避光保存防香气逸散;

空腹慎饮(单宁刺激胃黏膜),宜餐后1小时品饮;

神经衰弱者晚间忌饮(咖啡碱含量较高)。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