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属乌龙茶类,产自福建武夷山,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以“岩骨花香”闻名,茶汤兼具绿茶清香与红茶甘醇,具有岩韵(矿物感与地域香),经烘焙后耐储存。

武夷岩茶属乌龙茶类,产自福建武夷山,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以“岩骨花香”闻名,茶汤兼具绿茶清香与红茶甘醇,具有岩韵(矿物感与地域香),经烘焙后耐储存。

发展历史

唐代已有茶事记载,北宋范仲淹赞“溪边奇茗冠天下”。明末清初创制乌龙茶工艺,僧人引入炒青技术结合团茶焙法,形成“三红七绿”半发酵特色。清康熙年间“大红袍”母树闻名,清代按岩坑产地分正岩、半岩、洲茶。2006年大红袍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长环境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9℃,年降水量1900毫米,相对湿度80%,年均雾日超100天。核心茶区为丹霞地貌,岩缝多腐殖质,土壤pH值4.5-5.2,富含铁铝氧化物及钾锰元素。海拔200-700米峡谷光照适中,昼夜温差大。

产区

产区范围:福建武夷山市行政辖区,地理坐标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

核心产区:三坑两涧(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及马头岩、天心岩等正岩山场海拔300米以上区域。

分类

按产区:

正岩茶(核心山场岩韵显)

半岩茶(丘陵地带岩韵较显)

洲茶(溪岸冲积土岩韵弱)

按品种:

大红袍:母树扦插品种,兰花香显,岩韵浓烈

肉桂:桂皮香辛辣感,“霸道”岩骨

水仙:乔木型,苔藓味与木质香

奇种:当地菜茶群体种,花果香多变

茶树

主栽品种为 武夷菜茶群体种,及选育品种肉桂、水仙、北斗等。灌木或小乔木型,叶椭圆至长椭圆形,叶质厚脆,叶缘锯齿明显。菜茶抗寒性强,扦插繁殖保留母树性状。

等级

根据 GB/T 18745-2006 的定义,武夷岩茶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

大红袍分为特级、一级、二级。

水仙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大红袍分为特级、一级、二级。

奇种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名枞不分等级。

外形(大红袍)

蜻蜓头,颗粒状,紧结重实

香气

岩骨花香,兰花香,桂皮香,木质香,焦糖香

滋味

醇厚,鲜爽,甘滑,岩韵(矿物收敛感)

功效

消食,去肥腻,下气,醒酒

(注:咖啡碱含量比绿茶低20%,对肠胃刺激小;茶多酚氧化产物强化脂肪代谢,对比其他乌龙茶消脂效果更显著。)

工艺

萎凋→做青(摇青+静置)→炒青→揉捻→毛火→拣剔→足火→炖火

工艺特点:重发酵(叶缘红变30-70%),文火慢炖8-15小时,形成"蛤蟆背"起泡点,足火茶可存放数十年。

冲泡

紫砂壶或白瓷盖碗,水温100℃。茶水比1:15(8g茶/120ml壶)。首泡高冲注水后5秒出汤(唤醒茶),2-3泡即冲即出,4泡后每泡延5秒,耐泡7次以上。

茶叶图片
品饮

用专用矮杯聚香,分三口饮尽:一闻盖香,二品水香,三回味喉韵。新茶火气未退需陈放半年,足火茶忌空腹饮。叶底需绿叶红镶边、软亮有弹性。储藏需锡罐密封,避光防潮。

相关标准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