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椽

陈椽

陈椽,(1908 ~ 1999),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是我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茶学科技人才。在开发我国名茶生产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对茶叶分类的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著有《制茶全书》、《茶业通史》等。

茶叶图片

陈椽,又名陈愧三。1908年3月8日出身于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幼年时期,他父亲常常向他讲述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的故事,灌输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长大后要像这些民族英雄那样为国家干一番事业。1934年,26岁的陈椽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在茶场、茶厂、茶叶检验和茶叶贸易机构工作。他既看到了茶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看到了当时中国茶叶科学的落后。于是下定决心献身茶业教育事业。在他任浙江茶叶检验处主任时,就开始着手收集茶叶科学的有关资料,建立了茶叶检验实施办法和一套完整的表格。1940年,他拒绝了堂兄弟为他谋得群商组织的如达公司董事长的聘请,毅然赴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任教,专心致志地开始研究茶学。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到处狂轰滥炸,英士大学数迁校址,教学与生活都十分艰难。但在教学中,他照旧认真备课、讲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鼓励学生为发展祖国的茶叶科学而努力学习。没有教材,他就深入茶场、茶厂搜集资料,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高校茶学教材《茶作学讲义》。这本教材包括茶业通论、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检验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被晋升为副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受聘到复旦大学任教,继续为创立茶业教育体系而努力。先后编著了《茶叶制造学》、《制茶管理》、《茶叶检验》、《茶树栽培学》等4部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的同时,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论证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

20世纪40年代,英、美、日、印度等国某些学者提出“茶树原产地是在印度阿萨姆,中国茶树是从那里传来的”,并说:“中国茶的起源据可靠史料,约在公元350年”,还说:“绿茶含有大量鞣酸,绿茶会把肠胃鞣坏”等等。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陈椽在长期分析研究我国茶业发展历史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方查阅国内外有关茶业发展的史料,经过周密考证,以大量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云南,1979年撰写了《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一文。该论文发表后,日本茶叶专业杂志很快转载了这篇论文,汉英法农业词典编辑委员会也以此为据,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一年之后,陈椽又撰写了《再论茶树原产地》一文,批评了二元论和“非中心”论者的观点。日本名城大学农学部研究茶树起源的专家桥本实来信表示支持陈椽关于茶树原产地的一元论。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对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确立科学的茶叶分类法

日本人古在油泽于1980年在研究制茶绿变红时提出“微生物发酵说”,认为茶叶变红是微生物作用,与工作上一般的发酵相同。之后,又由此演变为全发酵茶、半发酵茶和不发酵茶的茶叶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以共性掩盖个性,氧化作用与呼吸作用混淆不清,是非科学的。陈椽积数十年教学和科研经验,1979年撰写了《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一文,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分类法,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这种新的分类法,既体现了茶叶制法的系统性,又体现了茶叶品质的系统性,以上六类茶类的排列次序,实际上就是各类茶叶叶绿素破坏程度及黄烷醇类变化程度的顺序,因此也体现了茶叶主要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这一科学分类法的建立与应用,不仅对我国的茶叶教育、科研及生产流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迅速传播到国外,得到了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该论文由法国植物学研究中心梅塔耶(Georges Metailie)博士推荐给他的导师——英国剑桥大学世界著名生物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而李约瑟博士请东方历史科学图书馆馆长米开尔萨尔特(Michael Salt)翻译为英文,并发表在法国植物生物史专刊(Journal d' Agriculture Traditionnelle et de Botanique Appliquee)上,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日本来函邀请陈椽赴日参加《茶的起源》和《茶叶分类》讨论会及讲学,1984年和1986年,陈椽的名字和简历被英国伦敦皇家朗曼(Longman)集团名人出版中心分别列入《世界农业科技名人录》和《世界科学家亚洲分册》;1988年被印度收编入《世界名人传记》一书中。

完成国内外第一部茶史专著《茶业通史》

中国茶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群书都有零星记载,但研究茶史,则茫无边际。1982年,国家有关部门为了满足我国茶叶生产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把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业通史》的任务交给了他。为了写好这部著作,他谢绝了赴国外讲学的邀请,集中全力,伏案写作。这部44万字的巨著运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有关史料,阐明了茶的起源、茶叶生产的演变、制茶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中外茶学、茶与医药、茶与文化、茶叶经济政策、茶叶对外贸易、中国茶叶今昔等,共15章48个专题。该书的出版不仅获得了国内茶叶工作者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好评。日本茶叶团体丰茗会在每月聚会时,都要逐段逐句地学习这部著作;法国梅塔耶博士还把《茶业通史》节译为法文。这部著作的出版对推动茶叶科学的进步,促进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茶叶科学文库中的重要文献。该书于2008年9月陈椽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由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修订再版。

人物年表

1908年3月8日 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

1935年 任浙江省第四区农场技术员。

1936年 任浙江省鄞县农场技士兼代主任。

1937年 任福建省集美农业学校教员、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农场主任。

1938年 任浙江农业改进所茶叶检验处主任,兼浙江省油茶丝棉管理处宁波办事处主任。

1939年 任福建茶业管理局技正,福州办事处代主任兼福建省贸易公司茶叶部襄理。

1940年 任福建示范茶厂技师兼政和制茶厂主任。

1940—1945年 任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讲师、副教授。

1946—1952年 任上海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副教授、科主任。

1952—1991年 历任安徽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茶叶专修科主任,安徽农学院副教授、教授, 茶业系主任,安徽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6—1984年 任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1984年以后任该会名誉理事长。

1964—1984年 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4年后 任名誉理事。

1977—1984年 任中国农学会委员、理事,中国农学会安徽省分会常务理事,1984年后 任荣誉理事。 1999年仙逝。

主要论著

陈椽.茶作学讲义.杭州:国立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1942.

陈椽.茶树栽培学.上海:新农出版社,1948.

陈椽.茶叶制造学与制茶管理.上海:新农出版社,1949(第一、二册),1950(第三 册和制茶管理).

陈椽.茶叶检验学.上海:新农出版社,1951.

陈椽.安徽茶经.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第一版),1984(补充再版).

陈椽主编.茶叶检验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陈椽主编.制茶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66,2版.

陈椽.制茶发酵的概念与实质.中国农业科学,1963(10).

陈椽.评茶始用于何时.茶叶科技(四川),1979(2).

陈椽.红茶在先青茶在后.茶叶通讯(贵州),1979(2).

陈椽.制茶变化的实质.茶叶通讯(湖南),1979(2),(3):29—34.

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践.茶叶通报,1979(1,2合刊),英国东方历史科学图书 馆馆长译为英文.

陈椽,陈震古.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中国农业科学,1979(1).

陈椽主编.制茶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988(2版)

陈椽.制茶萎凋理论与实践.茶业通报,1981(2).

陈椽.红茶的变色原理.茶叶科技(四川),1982(3).

陈椽.神农本草研究.茶业通报,1982(6),1983(1).

陈椽.杨晓华.世界茶叶市场预测——产销两旺.茶业通报,1984(2).

陈椽.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陈椽.制茶技术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陈椽主编.中国名茶选集.合肥.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安徽农学院科研处,1985.

陈椽.日本皋芦种似安溪佛手种.茶业通报,1985(1).

陈椽.茶业技术史与发展.中国发展,中国农业博物馆开馆纪念特刊,1986.

陈椽.茶药学.芜湖:展望出版社,1987.

陈椽.陆羽研究会编,茶经论稿序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陈椽,岳鹏翔.制茶机械发展史.茶机设计与研究,1989(2).

陈椽.茶叶市场迫切需要管理.茶报(上海),1989(4).

陈椽.十讲茶与中国文化发展.茶业通报,1989(4).

陈椽主编.茶叶商品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陈椽.茶业经营体制要根本改革——组织乡镇联营股份公司.茶业通报,1991(1)  北京农业大学学友乡镇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会,学友通讯,1991(1).

陈椽.茶叶贸易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