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茶圣吴觉农的故事
1、改名觉农 立志务农
吴觉农原名吴荣堂,小名龙山,1897年4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他出身贫寒,家境困难。从小就体会到农民的疾苦,对于劳苦大众的饥寒交迫感同身受。绍兴上虞虽有山海之利,又为鱼米之乡,但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时局动荡,百业凋零,民生艰难,故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未发挥出来。站在满目疮痍的乡村大地上,少年时期的吴觉农就立志要为振兴农业贡献力量,遂将原名吴荣堂改为吴觉农。他曾说:“中国农民要翻身,只有自己觉悟起来,而农民要站起来,要革命奋斗,必须要具备自觉”。"觉"乃佛家所言"觉悟"是也,只有"自觉"方能"觉人",这是"觉"的真正内涵与本质。加上他立志要献身我国农业(茶业),故毅然决然将自己改名为觉农。
听其言,观其行。吴觉农不仅改其名,而且践其行。他一生爱茶,一生事茶,一生为茶,一生献茶,尽其一生的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茶人。为此,他选择的专业就是农业。1913年2月,时年16岁的吴觉农进入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学习。1916年毕业后,他在该校担任助教,直至1918年。1919年他前往日本农林水产省茶叶试验场从事茶叶研究工作,直至1922年。回国后,他到安徽芜湖省立第二农业学校任教一年时间。
1924年在上海中华农学会担任干事、司库、总干事、副理事长兼《新农业季刊》主编。1928年他到上海园林试验场任场长。1929年他到浙江省建设厅合作事业管理室担任主任。1931至1933年在上海商品检验局任技正、茶叶检验处处长,兼浙、皖、赣省茶叶改良场场长。
1934年任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1936年任中国茶叶公司总技师。1937年任实业部国产检验委员会茶叶产地监理处副处长。1937至1939年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专员兼香港富华贸易公司副总经理。吴觉农青年和中年时期是在祖国悲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年代度过的。混乱腐败的旧中国,导致各业衰败,民不聊生。茶叶事业也日趋没落,一蹶不振。
青年时期的吴觉农就立志振兴祖国茶业,拯救茶农和茶叶生产者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悉心收集和研究了有关日本和世界各国茶叶生产经营资料,并著有《茶树原产地考》和《中国茶业改革方案》等开拓性论文,用大量事实驳斥外国某些人的偏见,雄辩地证明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同时,还针对旧中国政治腐败和轻视科学的弊端,提出筹措经费,培养人才,改革茶叶产、制、销体制,建立各级茶业改良场和管理机构。吴觉农提倡振兴祖国茶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复兴祖国茶叶事业,都是以民族利益,茶农和茶叶生产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他曾发表过关于这方面的大量文章。
如《改善华茶之新气运》、《改良中国茶业刍议》、《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和《中国茶业问题》等等。他在大量论文中,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洋行、买办、中间商对茶农和茶叶生产者的残酷剥削,表示了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废除中间商和垄断资本家的剥削,主张推行国家对茶叶的统购统销和茶叶生产合作。
茶叶出口监理成员处合影(前排左四为吴觉农)
1940年他在重庆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长,中国茶叶公司协理、总技师及技术处处长,兼复旦大学教授、系主任。1941至1945年在福建省崇安筹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任所长。1945至1946年创办上海兴华制茶公司,任总经理。1947年在杭州兴办之江机械制茶厂,任董事长。他为祖国茶业的振兴和发展,曾提出除了清除中间剥削外,为了适应当时情况,便于茶叶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要使茶叶品质提高,成本降低,要提高茶农利润,必须组织生产合作社,实行机械化。
中华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代表
(第三排左二为吴觉农)
他在农业部一心扑在茶叶事业上,建立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中茶公司,并兼任总经理。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中,他迅速同苏联等国签订茶叶贸易合同;加紧组织茶叶收购加工,履行易货偿债;并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的贸易,推销积存茶叶;大力订制制茶机械,在各主要茶区筹建各种类型的制茶厂;同时联系各省积极建立和扩大茶叶教学与科研机构等。当抗美援朝开始,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他又采取了绿茶改制红茶等应变措施。随后他召开了全国茶叶会议,制定了第一个茶叶发展计划,为新中国的茶叶事业勾划了宏伟细致的蓝图。
此后他因调任其他工作,不再主管茶叶,但中国茶叶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都直接或间接地和他的擘划分不开。1951年他任中央赴朝慰问团分团长,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5年参加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庆典,任中央代表团分团长,见证西藏自治区成立。1956年任中国农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名誉理事长、第三届顾问。
1956年3至5月,吴觉农以“民建”代表身份,和“民革”代表于振流,随陈毅副总理率领的中央代表团去西藏祝贺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吴觉农根据自己的日记写出了长篇《青藏高原见闻记》。他用广博的科学知识,诚挚的感情,叙说了在青海湖流域、柴达木盆地、黄河长江的源头、西藏自治区的所见所闻,以及当地的资源宝藏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远景。
在国际经济会议筹备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