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重要发现——青花瓷的真正起源地!
巩义窑,古代巩义地区窑口总称
其中以黄冶窑和白河窑最为著名
巩义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三彩、青花,黄、绿、蓝、青等单色釉陶瓷和绞胎瓷器,以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其产品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诸多空白,被誉为最具创新的窑场。
在唐代,巩义地区在行政上属于洛阳管辖,故在地缘上距离大都市很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有大运河的恩泽,交通便利,促进了巩义窑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是巩义窑的鼎盛时期,生产的白瓷精品胎质坚细,洁白莹润,其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状,
为研究中国白瓷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格局初步形成
此时的巩义窑成为当时中国制瓷业的主流脉络,影响着周边窑口的发展。
通过对巩义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专家们发现了少量唐代的青花瓷器,这一考古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从考古地层学上解决了青花瓷器产地归属和年代问题
因为其出土的文物与扬州唐城和“黑石号”沉船出土的唐青花瓷器的器型、装饰完全相同。
充分证实了唐代青花瓷器的发源地就在巩义窑
巩义窑为什么能够烧成青花瓷?
这是因为巩义窑能满足烧制青花瓷器烧造时需要的高质量的白瓷、以及以氧化钴为呈色器和釉下彩绘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等条件。
也就是说,唐青花是由白瓷与三彩孕育而生,唐白瓷成熟的烧制工艺,使三彩与唐青花在洁白的衬底下映照出绚丽的色彩。
唐三彩因把钴蓝料用于着色剂
进而出现了釉下青花瓷
巩义窑的唐青花创烧时间早、窑址规模大、产品品类多、制瓷技术精,既有交融、创新的能力,又有蜕变、成熟的技艺,并取得绚丽、辉煌的成就。
在中国陶瓷史上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只可惜,宋代以后由于政治中心的南迁、大规模的倾销以及蒙古族统治集团的打压,巩义窑也开始衰落,但还有陆续的发展,其烧造并没有因此中断,而绵延千年演绎出泥与火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