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创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

发展历史

黄山毛峰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由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和)创办的“谢裕泰”茶庄创制。谢正安为迎合市场需求,于清明前后亲赴黄山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经精细炒焙,制成白毫披身、芽尖似峰的新茶,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黄山毛峰”。明代黄山茶已闻名,弘治十五年(1502年)《徽州府志》记载的“雀舌”“金芽”等茶名与毛峰特征相似,被视为雏形。1937年《歙县志》称其“色香味非他山所及”,后因战乱产量锐减。1984年歙县茶叶公司在富溪乡恢复特级毛峰生产,并作为礼茶进京。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82年获商业部名茶称号。

生长环境

黄山毛峰产区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常年笼罩在云雾中,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显著。土壤pH值4.7-5.5,表层腐殖质层厚,石砾含量高,有机质丰富,透水透气性好。气候温暖湿润,“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极宜茶树生长和有效成分积累。茶园多分布于海拔700-800米的高山,与森林交错,生态环境优越。

产区

核心产区为黄山风景区内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一带。重要产区包括汤口、岗村、杨村、芳村(历史上称“黄山四大名家”)。扩展产区涵盖歙县、休宁、祁门等地,其中富溪乡充头源组所产特级毛峰品质最优。

茶树

主要采用“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等本地良种茶树。黄山种为传统土种,萌芽较晚,清明后快速生长,制成的茶口感醇厚,兰香显著;黄山大叶种叶质肥厚,耐冲泡,有效成分积累丰富。其他品种如祁门褚叶种、安徽3号等亦有使用,但风味略逊于土种。

等级

特级一等:芽头肥壮匀齐,形似雀舌,毫显,嫩绿泛象牙色,鱼叶金黄。

特级二等:芽头较肥壮,毫显,嫩绿润。

特级三等:芽头尚肥壮,毫显,绿润。

一级:芽叶肥壮,匀齐隐毫,条微卷,绿润。

二级:芽叶较肥,条微卷显芽毫,绿明亮。

三级:条卷显芽,叶张肥大,尚绿润。

外形

雀舌形

茶叶图片
香气

兰花香,板栗香

滋味

鲜爽,醇厚,甘甜

功效

振奋精神,利尿,美容护肤

工艺

鲜叶采摘→摊放→杀青→揉捻→初烘→足烘。特点:特级茶采一芽一叶初展,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夜制”;杀青用桶锅,火温150-130℃,扬高撒匀;揉捻轻压慢速,保芽叶完整;烘焙分毛火(90-60℃梯度)和足火(60℃文火),复火提香。

冲泡

推荐使用玻璃杯或白瓷盖碗,水温80-90℃(沸水静置2-3分钟)。中投法:先注1/3水,投茶3克(150ml水),轻摇浸润30秒,再注水至七分满,冲泡1-2分钟。可续泡3-4次,每次延长10-20秒,留1/3茶汤再注水。

茶叶图片
品饮

品饮时先观形:茶叶竖直悬浮后徐徐下沉,芽挺叶嫩;再闻香:靠近杯口感受兰香或板栗香;后小口慢饮,回味甘爽。避免沸水冲泡导致苦涩,特级茶首泡精华无需洗茶。

相关标准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