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是在规定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采自当地传统的茶树群体种或适宜的茶树良种进行繁育、栽培的茶树的幼嫩芽叶,经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具有特定品质的条形绿茶。

发展历史

信阳茶史可溯至周朝,唐代陆羽《茶经》列为淮南茶区佳品。北宋苏东坡赞“淮南茶信阳第一”。清光绪年间创制“本山毛尖”,1913年定名“信阳毛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90年获国家质量金奖,2014年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长环境

核心产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年均温15.1℃,年降水量1200mm,相对湿度76%。茶园分布于海拔300-800米山区,土壤为黄棕壤(pH值4.5-6.0),富含腐殖质(有机质≥2.5%)。昼夜温差大,云雾期长(年均200天),漫射光丰富,抑制粗纤维生成。

产区

产区范围: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

核心产区:

“五云两潭一寨”: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

新派核心区:浉河港镇、董家河镇(海拔500米以上高山茶园)。

分类

按季节:

明前茶(清明前):单芽为主,毫香鲜爽;

谷雨茶(谷雨前):一芽一叶,滋味醇厚;

春尾茶(立夏前):性价比高;

夏秋茶:苦涩较重,适于窨制花茶。

茶树

主栽 信阳群体种(灌木中叶类),占70%;辅引 福鼎大白茶、乌牛早等。群体种抗寒性强,芽叶淡绿肥厚,茸毛密布,一芽一叶百芽重约32克。

等级

根据 GB/T 22737-2008 的定义,信阳毛尖茶以其鲜叶采摘期和质量分为:珍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外形

细直针芽状(新增),白毫显露,色泽翠绿

香气

板栗香(主调),清香,毫香(玉米香)

滋味

鲜爽(氨基酸鲜味),醇厚,回甘生津

功效

抗辐射(茶多酚吸收放射性物质),降血脂(儿茶素降低胆固醇),提神醒脑(咖啡碱与茶氨酸协同),护齿防龋(氟含量200-400ppm)。

工艺

鲜叶摊放→生锅(140℃手工抓条)→熟锅(80℃理条做形)→初烘(120℃→90℃)→摊凉→复烘(60℃慢烘)→拣剔

工艺特点:“生熟双锅”技法,生锅杀青,熟锅做形;九道工序全手工,提毫保翠关键技术。

冲泡

茶具:玻璃杯/盖碗;水温:80-85℃;茶水比:1:50(3g/150ml)。

温杯后投茶,注1/3水润茶10秒倒出;

高冲注水至七分满,静置1-2分钟;

饮至1/3续水,可泡3-4次。

茶叶图片
品饮

注意事项:

忌沸水直冲(破坏维生素C,致茶汤浑浊);

避免长时间浸泡(超过3分钟释放过量鞣酸);

新茶放置冰箱冷藏一周退火气;

胃寒者饮后宜食茶点缓刺激。

相关标准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