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属红茶类,世界红茶鼻祖,首创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关地区,距今400余年。采用松针或松柴熏制,干茶色泽乌黑油润,带浓烈松烟香;汤色深琥珀色,具独特桂圆汤味,滋味醇厚甘爽,耐泡持久。
发展历史
明末清初(约1568年),军队途经桐木关致茶青积压发酵,茶农以马尾松熏焙挽救,意外创制“乌茶”。清初以“松烟香”闻名,远销欧洲并风靡英国皇室,推动下午茶文化。17世纪成为欧洲市场中国红茶代表,19世纪中叶年产量达2.4万担,后因战事衰落。2005年江元勋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研制金骏眉,带动红茶产业复兴。
生长环境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年降水量23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80%–85%。核心产区海拔1200–1500米,终年云雾缭绕,雾日超100天,昼夜温差大。土壤为红壤,pH值4.5–6.5,有机质丰富,远离污染源,紫外线强利于氨基酸积累。
产区
产区范围:福建省武夷山市、建阳市、光泽县三市县交界区,地理坐标东经117°38′6″–117°44′30″,北纬27°41′35″–27°49′00″,方圆565平方公里。
核心产区:桐木关的麻粟、挂墩、皮坑、古王坑等海拔1200米以上高山地带,其中桐木村庙湾留存300余年古茶树。
分类
传统烟熏正山小种:松柴熏焙18小时以上,具松烟香、桂圆干香,汤色橙红,分特级至三级。
无烟正山小种:省略烟熏工艺,突出自然花香与高山韵,汤色红艳清澈。
茶树
主栽品种为 武夷菜茶(中小叶种),灌木型,树姿半开张,叶椭圆至长椭圆形,叶质厚脆,叶缘锯齿深锐。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抗逆性强,单产高于普通小叶种。
等级
根据 DB35/T 1228-2011 的定义,正山小种按照茶青质量分为:一级、二级、三级3个等级。
外形
颗粒状,紧结重实
香气
松烟香,桂圆干香
滋味
醇厚,甘甜,回甘
功效
养胃护胃,消食,去肥腻,清热
(注:黄酮类物质含量居红茶之首,锌元素突出,显著强化降血脂、软化心脑血管功效;对比绿茶更温和暖胃。)
工艺
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熏焙→复火→精制筛分
工艺特点:传统“青楼”三层木楼松柴熏焙18小时,形成松烟香;“过红锅”高温炒制终止发酵,锁住桂圆汤味。
冲泡
白瓷盖碗,水温95–100℃。茶水比1:20(5g茶/100ml水)。首泡润茶5秒倒出;二泡注水后10秒出汤,后续每泡递增5–10秒,可冲泡5次以上。
品饮
忌空腹饮用,避免与牛奶同饮(影响钙吸收);神经衰弱者慎饮;茶汤温度宜56℃以下,隔夜茶不可饮用。储藏需密封避光防潮,冷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