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经战火的窑变之王
在中国陶瓷大家族中有这么一个成员,但是它很特别、很另类,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与众不同地位,它就是“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
钧瓷那七彩辉映、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在窑内形成的,这就是窑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我们常说,每一个岁月静好的背后都有人在默默付出;钧瓷也是如此,历史对它也不曾优待过。
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十年之间,宋钧官窑将钧瓷窑变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
然而好景不长,北宋末年靖康之变,赵构渡江南逃,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北宋灭亡。长江以北落入金人统治之中,宋钧官窑自然烟消火灭,使钧瓷业遭受重创,工匠们在兵灾战火中亡命他乡,就将制钧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宋钧官窑的历史也就划上了句号,对于钧瓷艺术来说,无疑是一场劫难。
在元朝统一中国后,为钧瓷的生存提供了相应的条件,钧瓷窑变艺术得以向全国传播延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中国陶瓷史》记载:“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
以禹州为中心,不但在河南有众多的窑口在仿制钧瓷,而且就连广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北、山西等地的仿钧制品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再后来,元末明初的一段时间内,地处中原的禹州受战祸兵灾之苦,几至十室九空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制瓷业(包括钧瓷)的停顿败落也就十分自然了。
就算到了入明之后,因为生活需要,生活日用瓷器的烧造得以逐渐恢复,但作为观赏瓷的钧瓷却没有复苏。
要说导致钧瓷断烧的原因还是比较复杂的,唯一一条离不开的肯定是战争。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加上上层社会的不重视,手工匠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在很长时期内钧瓷领域没有与技术相关的只言片纸存在。
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全靠家族或师徒口耳相传,一旦失传,高难度、复杂的制作技艺要恢复难度更大,令人望而却步,这些恐怕就是钧瓷从明至清断烧失传达数百年之久的几个主要原因了。
在新中国成立后,奄奄一息的钧瓷艺术逐步焕发了勃勃生机。1949年四月,神垕解放不久,战争创伤未愈,国民经济尚未恢复,豫西行署五分署即派任坚着手恢复钧瓷烧造。二十一世纪之后,钧瓷的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