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

《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

这本专著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所考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日本茶道的精神核心、哲学性、艺术性、宗教性、民族性及其发展变化过程,都给日本茶道文化研究者以启迪。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撰写的《茶趣异彩·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中第五章的内容。

不过,真正重视并理解中国茶文化的著述,还是更多的见之于亚洲茶文化圈,日本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千宗室先生的《<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则使研究上升为哲学的高度。

第一章《茶经》,论述唐以前的茶,陆羽的身世与《茶经》以及《茶经》以后的中国茶;第二章日本的茶道,依次论述平安时代的饮茶、《吃茶养生记》的世界、镰仓时期的寺院茶、斗茶的流行、村田珠光与茶道的产生、武野绍鸥与茶道的成立、千利休与茶道的大成;另有终章、参考文献作者主要著作目录、结束语等。千宗室先生以该书向中国天津南开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由我国著名的中国哲学专家和日本文化史专家方克立、吴廷谬、石峻、朱伯邕、俞辛煤五位教授、博士导师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1991年5月5日,博士论文答辨顺利通过,《千宗室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对该书有较高评价:

茶叶图片

千宗室先生的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是一部系统研究日本茶道源流及其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以茶为主题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专著。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该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比较突出的建树:

一、确认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被后世尊为“茶圣”的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日两国茶人所共奉之最早的最高的经典著作。不仅日本的茶种、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而且中国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的意境”,那种对幽洁、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也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原型。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均对日本茶道的理念和世界观有深刻影响。

二、指出日本茶道虽源于中国,但是又决非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移植或翻版。中国的茶文化传到日本后,又在日本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经过了再创造的过程,把点茶、饮茶的活动升华为茶道,开成一种综合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对日本人民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深的影响。这种比较分析方法,揭示了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规律,对研究有关文化交流问题均有指导意义。

三、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把它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阶段: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视实物性能的养生型和升华为宗教审美意境的理念型,并指出后者是前二者的综合,把对茶的他界观念性幻想和对茶的具体实物性认识综合起来乃是日本茶道之精义所在。文章还从日本平安时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分析了不同时期茶文化流行的社会基础,即从贵族、僧侣茶到书院茶,再到庶民茶或草庵茶的过程;从文化交流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从一味仿效中国到逐渐消化外来文化,到创造有日本特色的茶文化的过程。

四、对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作了深刻的剖析和诠释,指出千氏因主要受禅宗思想影响而提出的“和、敬、清、寂”的茶道理念,目的在于引导人们“飞向以茶为媒介的宗教性的自由境地”,由此说明茶汤不仅是一娱乐性活动,而且内含了极其高度的精神文化,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世俗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弘扬茶道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征引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取材审慎,考证精确,注意史论结合,通过历史的回顾,阐明茶道的真精神;叙述清晰、简明、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答辩委员们一致认为,千宗室先生的专著为日本茶道和中日茶文化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这方面的一项有价值的创造性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答辩委员会的决议,自然是最全面的最权威性的。作者以此书获得南开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也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