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书传海外(一)

中国茶书传海外(一)

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其中重要的载体之一就是依靠文献典籍。中国茶文化典籍在境外的传播,是在另一种异质文化背景下的延伸,具有文化比较学的意义与价值。

(一)

在中国茶文化的典籍文献中,由于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所以,中国茶书在海外的流布,主要是陆羽《茶经》,还有其他一些相关典籍。

这方面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收藏《茶经》和其他茶书的各种版本;二是翻译和介绍《茶经》及相关的典籍文献;三是对于《茶经》的研究专著。本节主要介绍前两种情况,而将第三种情况放在下一节介绍。

唐代陆羽《茶经》自成书1200多年来,在海外广泛流传: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有卡本特儿《茶经》本,另有威廉.鸟克斯《茶叶全书》本;英国有大百科全书本;韩国有茶文化本,崔孔述韩国茶道本,韩国茶文化研究资料本,徐庭柱茶经刊本,金云学韩国茶文化本,李圭正茶经刊本,金明培茶经刊本,韩国茶书本;日本的《茶经》藏本更多,达到20多种。世界各国几乎都承继过《茶经》的遗产,或是受过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二)

日本全面学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其中重要一环就是阅读和研究中国茶书。在这种研究和阅读中,他们得到了锤炼和升华。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历史的纵剖面。

日本著名的茶文化史专家布目潮汉先生,曾对此有精彩的介绍。

16世纪中叶,茶道在日本获得异常迅速的发展。1582年,丰臣秀吉消灭叛军明智光秀之后,统一了日本,成为一统天下的大将。丰臣秀吉热心茶道,曾举行宫内茶会,亲自为天皇点茶。他还与千利休合作,于天正15年(1587)举行有800多个茶席的北野大茶会。茶会不问地位高低,不问有无茶具,强调热爱风雅之心,进一步积极推动了茶道的普及。

到了江户时代,随着茶道风行全国,日本对于中国的茶书也越来越关心。中国明朝万历年间所出版的许多茶书,也大量运送到日本,成为推动这种风尚的催化剂。不过,初期对于中国的茶书,还只集中重视唐朝陆羽的《茶经》。据永岛福太郎先生说,日本文献中第一次发现《茶经》的,那还是茶道开山者村田珠光的儿子宗珠的语录,以及荣西的《吃茶养生记》里所引的《茶经》。据森鹿三氏说,这是引用类书的。现在知道,日本很早就刊行《茶经》,在元禄五年(1692)的《广益书籍目录》里面就有《陆羽茶经》二册,这恐怕是日本刊行《茶经》的最早版本。九代将军宝历八年(1758)有一本书,题着“茶经、再刻”几个字,后来,佐佐木平八小川久兵卫、小川源兵卫板行又继续刊行。其中田原仁左卫门所刊行的《茶经》,有“明晋安郑恩允荣校”的字,据此当明版的翻刻本。然而这一版本很少看见,不知道是那里藏的。还有这一再刻本的复刻本《茶经》,如今也经常发现,是天保十五年(1844)版的。日本有许多日刻本《茶经》问世,可以想像得到当时读者在显著增加。

(三)

《茶经详说》对后来的日本茶文化研究影响极大。它称为日本《茶经》研究“最初之金字塔”、“伟大的果实”。

在十代将军家治安永三年(1774),大典禅师所执笔的《茶经详说》刊行。这本书在《茶经》加上训点之后,又用一种和片假名相混杂的文字逐字逐条忠实地详加注解。尽管现在看来,这些注解里面刊用的汉籍好像不十分充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是了不起的伟绩。在《茶经详说》的附言里,大典、禅师对《茶经》作了归纳,提出“茶性俭不宜广”“茶宜精行检德之人”是茶道的重要内容。还提出日本最早的饮茶记录是《类聚国史》中记载的圣武皇帝天平元年招百名僧人进宫讲经,第二天行茶之仪。而且日本茶是由建仁寺开山干光国师荣西从宋归国时把茶种带回筑前的,所著《吃茶养生记》为日本饮茶史的开端。《茶经详说》对后来的日本茶文化研究影响极大,因此,布目潮汉称为日本《茶经》研究“最初之金字塔”“伟大的果实”,“同时为了此一伟大的成果,我们的研究也就要求远留在大典禅师的研究阶段上”。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大倡艺术复兴的冈包见二(1862-1913)发表用英文写的《茶之书》,其中许多地方是介绍《茶经》的。但因除用英文阅读外就别无他法,为此,当作明治、大正时代的中国茶书阅读的,仍然是《茶经详说》。

(四)

由于坚持不懈地努力,诸冈存在茶经研究史上取得极大的成就。1931年,他编撰的《茶经评释》出版,主要内容为陆邓《茶经》的原文、译文及详释。作者对古典茶经做了现代的、合理的解释和批评,认为陆羽《茶经》是根据陆羽自身实际调查著成,标志着唐代茶道的完成。该书对《茶经》中所涉及到的汉唐制度的风俗,附以大量的参考资料加以说明,史料详富。《茶经评释》对日本的中国茶文化研究者来说,是一本很有权威性的中国茶文化概论。

1943年,诸冈存又出版了《茶经详释》外篇。该书为更好地理解《茶经》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包括陆羽的传记、与陆羽从事茶活动的地域相关的地理、历史背景,少数民族回族饮茶的开端,居住在世界海拨最高地的藏族饮茶,僧侣的饮茶等。如收集了唐代的有关《茶经》的资料,有茶经的字义、茶经的刊本、陆羽小传、陆羽的故乡、陆羽在南京、阳羡茶、长兴县顾渚山、陆羽在吴兴、陆羽在湖州、陆羽在苏州等史料;在《茶经》刊本一章中,还有《茶经》传入韩国的记载,日本建武中兴时代等历代与《茶经》有关的资料。

在此书出版前的1936年,诸冈存还著有《陆羽与茶经》问世。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与陆羽和《茶经》有关的茶产地,陆羽的交友,茶诗等。作者认为:“茶道”这一概念由陆羽提出,《茶经》中叙述的饮茶法正是陆羽创立的崭新的“茶道"形式。“茶”字由陆羽在《茶经》里首次统一使用,可以说陆羽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位重要人物。《陆羽与茶经》的研究成果,是日本研究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里程碑,至今在日本茶文化界仍具有指导意义。

(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盛田嘉惠依据战前的研究成果,在昭和二十三年(1958年)刊行一本《茶经》,之后又以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以《说郛》本、《学津讨源》本、《茶经详说》、流布本为参考,翻译了陆羽的《茶经》,还在解说中介绍了陆欢的生平。

四和三十二年(1967年)由淡交社刊行《茶道古典全集》第一卷,内容包括《茶经》、《茶录》、《大观茶论》、《敕修百丈清规》(抄录了与茶相关的部分)等几本著名茶书的现代语翻译、注释、原文及其异同、题解等。在神田喜一郎的监修之下,福岛俊担任译注《敕修百丈清规》,布目潮汉担任译注《茶经》、《茶录》、《大观茶论》。他们揭载原文,并举出当时一切版本的异同,增加了一些过去在研究上所没有的新鲜趣味,为今后的中国茶书研究打下基础。对《茶经》的注释完全根据大典禅师的成果,但同时在当时研究唐代文献的水准上增添一些新的东西,很有一些研究的进展,对《茶录》、《大观茶论》探讨,则很不充分。

昭和三十三年(1986年),安部卓尔发表《关于一些出现在茶经上的植物》的论文,就百种以上出现在《茶经》上的植物,加上日文的名字和学名,将他研究所得,公诸于世,成为在这一研究方面集大成的人。那波利贞在《茶道古典全集》第二卷(昭和三十三年,淡交社出版)登载一篇敦煌发现的《茶酒论》的现代语译,不久又发表《敦煌发现古写录本、唐代乡贡进士王敷撰茶酒论之研究》。(见《甲南大学文学会论集》八)

茶叶图片
(六)

昭和三十七年(1972年),青木正儿刊行《中华茶书》(春秋社版),共收录《茶书入门》、《饮茶小史》、《茶经》(选录)、《煎茶水记》、《十六汤品》、《茶谱》(五代毛文锡)、《茶录》《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制茶新谱》、《煮泉小品》(选录)、《茶疏》、《茶事拾遗》等许多中国古代茶著,并提供了一些颇有中国文学素养的优秀译注。尤其是《宣和北苑贡茶录》以下的宋、明茶书,都是日本的最初译本,贡献相当大。作者撰写的《饮茶小史》,概括阐述了汉魏六朝茶、唐代的饮茶、未茶的制法、饮茶法向日本的传播、宋代饮茶及制茶的特色明代煎茶的兴隆与未茶的衰亡、分茶对日本的影响。书中还新编译了茶事拾遗,介绍了中国茶史上一些典故、趣事,如僮约、荈赋、水厄、酪奴、试茶院的煎茶诗、茶百戏、擂茶、煎茶、片茶与散茶、草茶、潮州工夫茶、福建工夫茶等,书后还附有大正末期北京的茶价。《饮茶小史》是研究中国茶文化史的开端,对后来人的中国茶史的研究影响很大。

(七)
茶叶图片

除以上茶书外,林左马卫、安井香山译的《茶经》于昭和四十九年(1984年)在明德社出版。该书除翻译陆羽《茶经》,还收录了大典禅师翻译的《茶经》、《茶经详说》,荣西所著的《吃茶养生记》,此外还有茶具参考图、茶史年表、现代茶道流派的介绍。它指出《茶经》是中国茶的专著,是茶与人的文化性的对话录,是代表中国文化良识的书籍,给予陆羽《茶经》以高度评价。

另外,福田宗位的《中国茶书》也于昭和四十九年在东京堂出版。本书翻译了《茶经》、《茶经序》、《陆羽与茶经》、《十六汤品》、《煎茶水记》、《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茶录序》、《茶录》、《茶录后序》、《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茶具图赞》、《茶具图赞跋》、《茶谱序》、《茶谱》、《苦节君铭》、《茶具六事分封图》、《茶谱后序》、《茶笺》等,还翻译了卢仝、皇甫冉、皎然为代表的唐宋时代著名的茶诗。书中的翻译为现代文,适合一般大众阅读。

(八)

布目潮沨教授于昭和三十年(1965年)应已故神田喜一郎博士嘱托,担任淡交社《茶道古典全集》第一卷内《茶经》、《茶录》、《大观茶论》三书的原文译注,开始从事中国茶学的研究,迄今已三十来年。他对陆羽《茶经》中国茶书版本和中国茶史,都有深入探究,并有多种著作行世。

茶叶图片

1976年5月,布目潮沨得到中村乔的协助,所撰《中国的茶书》由平凡社出版。该书收录并翻译了中国茶书《茶经》、《煎茶水记》、《汤品》、《茶录》、《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制茶新谱》、《煮泉小品》、《茶疏》。布目潮讽撰写《中国茶书》一文,概括了中国饮茶的产生、在世界茶史的地位、有关《茶经》的研究及中国茶书的简介等。

1989年4月,布目潮沨撰写的《绿茶十片中国饮茶文化的历史》一书由岩波书店出版。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中国饮茶文化史,论述了世界饮茶的起源在中国,茶的原产地是中国的四川省和云南省一带,从历史上考察了中国饮茶的普及茶字的出现,陆羽《茶经》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唐、宋、元、明代的制茶法、饮茶法的变化。作者不同意饮茶起源二元论的观点,书中列出中国野生大茶树,论述了茶的起源,提倡茶起源于中国的一元论,还从中国的制茶法、饮茶法的变迁全面阐述了中国饮茶的历史。

1991年4月,布目潮沨所著《中国名茶纪行》一书由新潮社出版。这是一本茶的小百科性的著作,从饮茶的起源谈起,介绍了唐代的《茶经》以及今日的饮茶方法,详细介绍了中国与茶有关的名胜古迹,记录了鸟龙茶、红茶的制法及种类。本书以作者漫游中国云南、四川、湖北、福建、江苏、浙江等数省以在中国大地上的许多新发现为依据,对中国茶文化文献进行了验证,以史学家的目光发现了日本文化的源头。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