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杯垫的前世今生
润家茶周边的小故事,邀你来听~
大家应该都有体验,上茶桌喝茶时,总少不了杯垫的身影,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杯垫只是个不起眼的装饰物,有没有都无所谓,但对于茶主人来说,不备有杯垫却是万万不行的。
原因有4:
1、杯垫,薄薄一块,安置了茶汤,避免高温对茶台的损害;
2、若是茶水不慎滴落,杯底沾水的杯子容易滑动,杯垫有防止茶杯滑动、茶汤倾倒的作用;
3、奉茶时,连同杯垫一起向客人请茶,既可以避免茶汤烫手,又无需用手直接接触茶杯,更加的卫生、更显尊重;
4、还可以参与构建茶席,杯垫的加入,增加了茶席的层次感,多了意境。不同形制、不同材质、不同工艺的杯垫,让茶席设计有了无限的可能。
杯垫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
杯垫早在我国古代使用就很频繁了,只是当时并没有 “ 杯垫 ” 的专有称呼,而叫 “ 茶托 ” 、 “ 盏托 ” 或 “ 托子 ” 。
《景德传灯录》 : “ 一日命庞居士吃茶,居士举起托子云 ” , “ 童子点茶来,师啜讫过盏托与童子。童子近前接。 ”
《水浒传》 第45回, “ 只见两个侍者捧出茶来,白雪锭器盏内,朱红托子,绝细好茶 ” 。
宋宣化辽墓壁画 《备茶图》
“ 托 ” 在古汉语词典中有一释意,为 “ 承托器皿的座子 ” ,因而, “ 托 ” 是比 “ 杯垫 ” 的范畴是更广的 。
关于茶托的发明来历,有这么一段历史记述。
唐代李匡义 《资暇集 · 茶托子》 中写到: “ 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腊环楪子之中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状焉。 ”
这是最早关于茶托的文献资料,因而,唐代以后的人认为茶托起源于 唐代 。
宋代程大昌 《演繁露 · 托子》 : “ 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 ”
但据考古研究发现,茶盏托大约始于 三国两晋时期 的江西和湖北境内,南北朝时期在江浙闽一带流行并开始向北方扩散。
▲ 江西 吉水东吴墓 (经考古专家认定为 “ 东汉大型藻井砖室土墩墓 ” ,建于三国东吴晚期) 出土了一套包括擂钵、带盖钵、盏托在内的青瓷器,被认定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成熟茶具,其中的 盏托 (又称茶托子,指带托的盏)更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最早的茶具实物。
由此可见,茶托始见于三国两晋时期,盛于唐宋时期。
历代茶盏托鉴赏:图片来自网络、博物馆
如今,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演变,茶托的形制、材质和工艺不断丰富多元,成为茶席上不可或缺的配角。
形制有 :方形、圆形、长方形、扇形、元宝形、高足形、井字形、船形、圆柱形、铜钱形、湘妃竹蕉叶、鱼形、蝶形、菱花形、无底形、有盖形、编织纹、多束竹竿形、内凹形、内凸形、莲藕形、荷叶形、花瓣形、叶形、窗花形等。
材质有 :竹、木、金属 (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等) 、瓷器、瓷镶金属、漆器、琉璃、玻璃、珊瑚、陶器、丝瓜络、藤编、棉麻布、石材、蕉叶等。 那么,现代用语 “ 茶杯垫 ” ,是如何流行于世的?
这还得先从杯垫的故事讲起。你知道,现代意义上的杯垫最早并不是作为杯垫研发出来的吗?
主流观点认为杯垫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酒吧,雏形是 覆盖在啤酒杯上的一块布或一张纸 ,以防有小虫子或异物落到酒水中。
但很快就有人发现,把其垫在杯底作用更大,于是便有厂家开始生产杯垫。
1880年,德国一家印刷公司开发出一款由 硬纸板材质制成的啤酒垫 ,自此之后,经过市场的发展、一系列技术的进步,啤酒垫被不断改进,啤酒垫的使用越来越广,直到 20 世纪中期,啤酒垫才逐渐从酒吧流传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渐渐演变成为了如今的杯垫。 随着 “ 杯垫 ” 叫法的全民普及,细分领域的 “ 茶托 ” 开始被更加亲民、更具普及度的 “ 茶杯垫 ” 叫法所取代, “ 茶托 ” 的叫法则渐渐隐去。
如今,茶杯垫已经走入寻常人家,在方便喝茶、待客有礼、提升生活格调等方面产生了润物无声式的影响,小小的它拥有深厚的底蕴,寻常而又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