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属绿茶类,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其以“形美(卷曲如螺)、色艳(银绿隐翠)、香浓(花果香馥郁)、味醇(鲜爽回甘)”四绝闻名,被誉为“茶中仙子”。
发展历史
起源:隋唐时期已负盛名,原名“洞庭茶”或“吓煞人香”。
定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太湖,巡抚宋荦进献此茶,因其“汤色碧绿、卷曲如螺、采制早春”,钦赐名“碧螺春”。
现代荣誉:1915年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章;1959年入选中国十大名茶;2011年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生长环境
核心茶区位于太湖洞庭东、西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5.5–16.5℃,年降水量1200–1500mm。土壤为微酸性黄壤,疏松肥沃。茶园与枇杷、杨梅、柑橘等果树间作,茶吸果香,花窨茶味,形成独特花果香。云雾笼罩率80%,散射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内含物质积累。
产区
产区范围: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金庭镇(原西山镇)。
核心产区:东山镇碧螺峰、西山镇天王坞及太湖沿岸海拔200–350米山地,占产量70%以上。
分类
按采摘时间及原料等级划分:
明前茶:春分至清明采制,全芽或一芽一叶初展,嫩度高,毫香显著(产量少,品质最优)。
雨前茶:清明后至谷雨前采制,一芽一叶至二叶,滋味醇和(性价比高)。
炒青:谷雨后采制,叶片展开,滋味浓耐泡(非传统碧螺春,属大宗绿茶)。
茶树
主栽 洞庭山群体种(本地原生品种),辅以 小叶种。群体种持嫩性强,氨酚比协调(茶氨酸>2.5%),赋予茶汤鲜爽感与花果香。
等级
国家标准(GB/T 18957-2008):
特级:全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条索纤细卷曲,白毫密布,汤色嫩绿清澈。
一级:一芽一叶为主,茸毛显,滋味鲜醇。
二级:一芽二叶初展,条索尚紧,滋味醇厚。
三级:含嫩茎,滋味平和(适合日常饮用)。
外形
卷曲形(条索紧细蜷曲),螺形(螺旋状似田螺),色银绿隐翠,白毫披覆。
香气
清香(高雅持久),花果香(枇杷、杨梅等果木自然窨染),嫩香(鲜叶清新气息)。
滋味
鲜爽(氨基酸含量≥3.5%),甘甜(回甘迅速),醇厚(茶多酚20–24%)。
功效
清热(性凉解暑),消暑(夏季饮用佳),抗氧化(茶多酚清除自由基效率高于普通绿茶30%),提神醒脑(咖啡碱含量适中,刺激性弱)。
工艺
采摘→拣剔→摊放→杀青(180–200℃)→揉捻(70–80℃)→搓团显毫(60–65℃)→文火干燥(50–60℃)。
工艺特点:全程手工炒制,耗时40分钟/锅;“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的揉搓手法使茸毛显露、卷曲成螺;炒制1斤特级茶需6–7万颗芽头。
冲泡
茶具:玻璃杯或白瓷盖碗(利于观赏“雪浪喷珠”形态)。
水温:80–85℃(沸水晾置2分钟),避免烫伤嫩芽致涩。
投茶法:上投法(先注水至七分满,再投茶3克)。
冲泡:首泡30秒出汤,品鲜爽;第2–3泡各增10秒,品花果香;可续泡3次。
品饮
新茶密封冷藏,避免吸味;开封后1月内饮完以保鲜度。
茶汤60℃时鲜甜感最显;避免空腹饮用,胃寒者搭配姜片。
忌用紫砂壶(闷泡易损清香),宜即泡即饮。
推荐品牌
碧螺牌:苏州茶厂老字号,非遗技艺传承,特级明前茶芽头完整率>95%(50g/¥600+)。
艺福堂:电商畅销品牌,雨前茶性价比高,通过农残欧盟标准检测(250g/¥150)。
三万昌:百年茶庄,核心产区直供,手工茶品质稳定(100g/¥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