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农
王泽农,(1907— 1999),出生于安徽省婺源县,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生化专家。参加筹创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茶叶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茶学科技人才。是我国茶叶生物化学的创始人。主编了《茶叶生化原理》、《中国农百科全书.茶业卷》。
王泽农,字梦鳐,1907年出生于安徽省婺源县一个小学教师家庭。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受到爱国主义和科学救国思想的熏陶,1925年9月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当时北京军阀混战,王泽农失望地离开北京,1928年2月考入国立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31年7月毕业。这所学校是北伐军向长江流域推进,在进步思想影响下而创办的,实行半工半读。在这里,王泽农初步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劳动观点。同时,又由于国难当头,日本侵略者侵占我东北三省,并步步向华北进逼。王泽农在读书和以后的工作中,都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并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主革命等进步思想的教育。
创导茶学研究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
在王泽农以前及其本人早期关于茶叶的化学研究都局限于茶叶成分的分析,以后虽然有所发展,但一直没有超越植物化学或植物成分化学的范畴。通过多年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他认识到植物本身内在因素及外界环境和农业措施对植物成分的影响造成数量上的变异,归根结底是植物生理和生化反应。因此,农业化学、植物成分化学研究的归宿,必然是植物生物化学。同时,他还体会到,茶学的研究主要是解决茶叶高产优质问题,离开茶叶结构物质的生物合成和特征成分的形成和转化,离开生物化学,是无法彻底完成任务的。
50年代以后,王泽农在科学研究中,始终贯串了生物化学这条主线,如60年代进行的“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的研究,除对茶树缺素症进行观察和检测外,并从这些元素对茶叶经济产量、品质特征成分的生物合成及转化的生理生化机理,系统地阐明缺素培养苗能抑制叶绿素的形成和糖类的转化以及儿茶素的酯化,从而使生长缓慢,减少茶叶产量,并降低茶叶色、香、味的形成。王泽农的这项科研成果,首次把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高产优质的影响,从实验观测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物质代谢生理生化机制的理论高度。
他于60年代发表的《发酵的概念和茶叶发酵的实质》和80年代发表的《茶叶发酵的生化机制》等论文,也都从生物化学的角度,阐明了酶的主导作用。王泽农的研究工作,否定了传统认为红茶制作过程中的发酵作用是一个简单的儿茶素(catechin)氧化过程的错误论点,明确指出茶叶发酵是一个涉及茶叶各种成分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转化过程,是一个由活体正常呼吸作用及其引发的物质代谢,经过人工的干预,逐步转化为酶系统定向调控的发酵作用过程。这里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电子转移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并塑造出红茶色、香、味等品质特色。这就对茶叶发酵的认识,从个别成分变化的孤立片面观点,提升到生物化学系统论的理解阶段,从而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茶叶发酵的实质。
建立茶叶生物化学学科体系
王泽农是我国高等院校茶叶专业首先开设茶叶化学课的带头人。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创建和完善了茶叶生物化学学科课程体系。建立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招收研究生,培养茶叶生物化学科技人才。
1957年他编译出版了《关于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茶叶生物化学专著。1961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全国第一部统一教材《茶叶生物化学》。这部书突破了茶叶化学静态研究的状况,论述了茶树品种形成、茶树生态自然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和茶叶加工工艺过程对茶叶内含物质生成的影响。他主编的全国第二部统一教材《茶叶生物化学》,1980年出版;增订的第二版,1988年出版。书中着重阐述了茶叶内含物质的特征成分及其生物合成和转化机理,并以物质二级代谢为主线,贯串全书,从而充分显示出茶叶生物化学作为独立学科,作为生物化学的分支所具有的特殊性。这就突出了该课程本身的系统性,避免了与一般生物化学不必要的重复,加强了茶叶特征成分的论述,从而提高了茶学课程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
人物经历
1907年5月3日 出生于安徽省婺源县。
1925—1927年 肄业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1928—1931年 在国立上海劳动大学毕业,获农学士学位。
1932—1933年 任江西省立农林学校理化、农化教员。
1933—1937年 在比利时颖布露国家农学院攻读农业化学,毕业后获比利时国家农业化学工程师称号。
1937—1938年 任比利时颖布露国家农业试验场技师。
1938—1941年 任复旦大学教授,农场农产制造组主任,茶叶研究室研究员,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兼任教授。
1941年 任江西省垦务处秘书。
1942—1944年 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兼化验组组长。
1944—1946年 任江西省垦务处处长,中正大学农学院兼任教授。
1946—1949年 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茶业专修科主任,南通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兼任教授。
1949—1952年 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农业化学系主任,华东区茶叶公司总经理。
1952—1954年 任安徽大学农学院茶业专修科教授。
1954—1992年 安徽农学院茶业系教授,先后历任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教务长等职。
1957—1992年 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中国农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三届理事长、现在是中国农学会名誉理事、中国 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
主要论著
1 王泽农.灼烧法制造咖啡碱.茶叶研究所丛刊,1943,第1号.
2 王泽农.武夷茶岩土壤,茶叶研究所丛刊,1944,第7号.
3 王泽农.迎接1950年的茶叶增产.大众农业,1950(3):2—3.
4 王泽农.中国茶业发展的道路.中国茶讯,1950(综合版):18—19.
5 王泽农.植物营养元素与茶叶生长.中国茶讯,1950(综合版):38—39.
6 王泽农.关于茶鞣质的研究.化学,1951(13):5—6.
7 王泽农编译.关于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
8 王泽农.我国茶区的土壤.茶业通报,1958(2):3—7.
9 王泽农.茶叶生长发育期与矿质营养,茶业通报,1960(3):1—4
10 王泽农主编. 茶叶生物化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
11 王泽农.发酵的概念和茶叶发酵的实质. 园艺学报,1962(2):201—219.
12 王泽农.论茶叶发酵的实质.中国农业科学,1964(9):29—37.
13 王泽农.茶叶理化审评研究动态与展望.安徽农学院滁县分院科研报告,1974(13):1—8.
14 王泽农.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的生化作用.茶叶季刊,1975(4):19—27.
15 王泽农.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的生理生化作用.安徽农学院滁县分院科研报告,1975:1—9.
16 王泽农.从茶树密植谈到农业技术措施协调问题。茶叶,1979(3):1—2.
17 王泽农.茶树光能利用与矿质营养.茶业通报,1979(1—2):83—87.
18 王泽农.磷对提高茶叶品质的功能.中国茶叶,1980(1):15—17.
19 王泽农主编.茶叶生物化学(第一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20 王泽农.茶叶生化原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1 王泽农.茶叶磷代谢的计量生化,(一)磷对氮代谢的功能.安徽农学院学报,1981(1):1—27.
22 王泽农.茶叶磷代谢的计量生化,(二)磷对碳代谢的功能.安徽农学院学报,1982(1):1—16.
23 王泽农.茶叶磷代谢的计量生化,(三)茶树嫩梢中磷的再利用率.安徽农学院学报,1982(2):1—10.
24 王泽农.茶的药效作用.茶叶与健康文化研究论文集,1983年(10):20—24.
25 王泽农.茶叶研究对生物化学的贡献.茶叶,1984(1):1—3.
26 王泽农.茶叶发酵的生化机制.福建茶叶,1985(4):5—7.
27 王泽农主编.英汉茶业词汇.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28 王泽农.茶园合理施肥与产量质量的关系.茶叶教学与科研,1986(1):6—15.
29 王泽农.论茶叶发酵的生化机制.福建茶叶,1987(1):5—10.
30 王泽农.综述茶叶保健功能.广东茶叶,1987(21):1—8.
31 王泽农主编.茶叶生物化学(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32 王泽农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