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期”青花瓷为何备受藏家追捧?
在之前的推送中,壹瓷君跟大家聊过中华瓷史上的“空白期”。其实瓷史上还有另一时期,也同样特殊,那就是备受藏家追捧的“转变期”。
在瓷艺圈内,一般学者将明万历三十六年(1620)至康熙二十年(1683),这一段历时73年的明末清初时光,称为: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转变期。
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制瓷中心。因为,当时的景德镇是一个极其繁荣的工商业城市,是内外销瓷器的主要供应地。明代隆庆年间以来海禁开放,民窑产业受到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的刺激,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万历36年御窑厂停烧以后,对外贸易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民窑成为瓷器外贸的主力军。
据史书记载,明代万历年时,景德镇上的窑业佣工
……每日不下数万人
那时,产自景德镇的瓷器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成书于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的《天工开物》载文说,那时:
中国四裔驰名猎取者
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此时,外销瓷的发展成了“转变期青花瓷艺术成就”的第一个经济驱动力。1600年和1601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相继成立,西方对中国瓷器的需求与日俱增。
促进“转变期青花瓷艺术成就”的另一个经济驱动力是内销的发展
首先是“转变期”时期国内人口的增长直接拉动了内销瓷数量的增加。1600年,明代人口高峰达到1.5亿。到了崇祯三年(1630年),达到了1.925亿,由此可见,十七世纪初,明代人口的增加带来了瓷器的大量消费,极大地促进了瓷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是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直接推动了青花瓷工艺质量的提高。明末清初,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文人雅士在竞相购买青花瓷精品时,往往是“每一名品出,四方竟相购之”且奔走相告。如此一来,那些精美的青花瓷作品顿时“洛阳纸贵”,成了抢手货。
当时,收藏和追求民窑生产的堪与御用龙凤瓷比美的“上品细料器“”成为身份的象征,这无疑是推动民窑提高工艺质量的强大动力。
当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固然为“转变期”时期青花瓷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动力和发展空间,但是真正能使其变为现实,归根到底还是依赖于明末清初制瓷技术的提高和创新。
转变期是一段令人激动的历史时期,它创造了青花瓷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随着康熙二十年御窑厂的恢复运转,万历晚期以来沿袭70余年的转变期的青花瓷独特风貌终于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