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技法大成的黄金时代
康熙青花,墨分五彩,开一代先河,康熙釉里红,也是不遑多让,这真是一个釉下瓷艺大成的黄金时代。
釉里红瓷器与青花瓷器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两者都是用彩料在釉下描绘纹饰,都是经
1000℃
以上的高温烧成,但是在古代,釉里红瓷器无论在质量上,造型形式上,还是在纹饰的种类上,都不能同青花瓷器比肩。
釉里红在元代的时候不能说是已经完全成熟,所以在历代出土当中釉里红数量是比较少的。
比如我们建国后比较重要的一次出土,就是元代的高安考古发现里,釉里红只有几件,建国以来元代釉里红出土都是非常少的。
这主要是由于釉里红瓷器的制作工艺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因而成品率很低。
直到清代康熙时期,釉里红瓷器的制作才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此时景德镇工匠已经十分成熟地掌握了釉里红瓷器的工艺技术,使铜红料的呈色浓艳而稳定,从而结束了自明代中期以后釉里红瓷器衰退的局面,开辟了釉里红瓷器发展的新天地。
康熙釉里红彩饰所用的原料,同历史上釉里红所使用的呈色原料一样,是铜矿物材料。一般铜遇热后容易被氧化,其氧化表层被景德镇称为
“铜花”,康熙时,将“铜花”进行精细入微的研磨,使之成为一种很细腻的粉末状物质,然后再经过严格的调整,才可以在瓷胎上绘画。同时,康熙釉里红瓷器的烧成温度和气氛十分合理,特别是那种浓郁鲜艳的色调,只有在烧成温度控制在1200℃——1250℃左右,并且通过充分的还原气氛才可以产生。
康熙釉里红瓷呈色一般浓艳鲜亮,虽能透出纹饰的刻划痕,仍有一种强烈的凝厚感。这种呈色清新典雅,使纹饰显示出与青花纹饰一样的清新明快的神韵。釉里红呈色浓淡相间互相过渡,互相融合。浓者如前所述;淡者呈粉紫色。
康熙釉里红的工艺除自身发展外,还衍生出许多品种。如釉里红地青花、釉里红加绿彩、釉里红地白花、青花釉里红、霁蓝釉釉里红、洒蓝釉釉里红、天蓝釉釉里红、洒蓝釉青花釉里红、苹果青釉釉里红、豆青釉釉里红、釉里三色等。
康熙釉里红瓷器的造型样式十分丰富,此时期瓷器造型的中的大部分样式它都具备,这不仅反映出造型方面的风貌,而且反映出其作为此时瓷器中的主要品种而得到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