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瓷史是如何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大”的?
中国瓷器发展史,用两个词来说就是“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大”的过程。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大约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够烧造原始瓷器了。
而瓷器的真正成功烧造,也并非很晚,出现在东汉。烧成陶器、原始瓷器、瓷器,三者之间有个最为重要的区别,那就是温度。
东汉,是瓷器真正烧造而成时,这段时间,还只有青瓷和黑瓷两种,很单调。东汉末年分三国,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家族终于迎来了一位新人,白瓷。
历史的车轮滚向了隋代,在此时的瓷器家族里面,青瓷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但是刚来的白瓷不甘示弱,它正在慢慢积蓄能量,让自己越来越白,厚积而薄发。
发展到了唐代,白瓷终于成功地站起来了,达到了可以跟青瓷抗衡的地步,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代表是来自浙江的越窑,北方代表是来自河北的邢窑,所以也有“南越北邢”的说法。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宋代,瓷器真正百花齐放的朝代。在这个朝代,有着我们最为著名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
在宋代,还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宋真宗赵恒有5个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是不是发现其中一个年号特别熟悉?
没错,正是宋真宗在他用景德年号的期间,赐一个烧造青白瓷的原名叫“昌南镇”的地方为“景德镇”。在后来,这个地方以这个名字成为了全中国,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制瓷中心。
正是由于景德镇的出现,从元代开始,瓷器的百家争鸣时代结束了,变成了由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
景德镇在元代时期,在之前青白瓷的基础上,烧成了卵白釉瓷。卵白,顾名思义,就是像卵一样白,具体白的程度,可以参照鹅蛋。除了蓝色的青花,这里的匠人还整出了红色,叫釉里红。还整出了红蓝搭配,叫青花釉里红。景德镇的一家独大,并没有让它停滞不前。
明代《景德镇陶录》卷五“宣窑”条载:宣窑器物无物不佳,小巧尤妙,此明窑极盛时也。
景德镇更加发力,烧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的瓷器,分为四个大类: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
到了清代,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的位置也从未动摇过。康雍乾三朝由于皇帝的喜好及优秀督陶官的出现,景德镇神品辈出,造就了清朝瓷器的艺术价值是最高的,一反普通古董年代越久越贵的规律。
千年以来,景德镇一直屹立瓷史巅峰,只能被模仿,无法被超越,直至现代。制造了一批批精美的瓷器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