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的紫砂壶,老师为什么不给重新配壶盖?
曾有壶友抱怨,说:我买的壶,不小心把盖摔了,去找做壶的艺人,谁知道竟然不愿意给我配壶盖!我花钱买你的壶,你凭什么连个小小壶盖都不帮我补?
如果壶商轻易就给你配了一个壶盖,这时你反而要当心,为什么这么容易就配了个一模一样的盖子。
在紫砂行业里有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茶玩家就给你答疑。
01 收缩问题
紫砂壶从制作到完工的过程当中会经过很多次的干湿、收缩。
我们在做这个盖的时候是跟壶同期做的,同期收缩,所以这个盖整进去正好,包括后期烧成之后的整理,都是正好的。
如果壶完成了之后再单独从泥做的话,这中间的收缩程度跟身筒的收缩程度是不一样的,没办法掌控。
即使知道泥料的收缩率,假如说用卡尺来量,如这个泥性(紫泥)收缩是12%,那么在量这个坯体的片子的时候,放大12%。
你认为你放大这个12%是精准的吗?如果你觉得已经精准了,但是在拍打泥片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当中,还有相当细微的来去。
这个“来去”就决定你这中间是否晃荡,是否大小偏差,这个就很难掌握了!
所以有一句话:宁做三把壶,不做一个盖。
02 颜色问题
同一块泥,在不同的温度下,烧成的颜色也会不一样。
做的时候,盖子和身筒是套在一起收缩的,温度相同,窑的气氛也相同,它颜色是一样的。
如果说下次重新用这个泥,做这个盖子,放的窑的位置会有区别,壶放的位置高低也有不同,里外也有不同,它进入窑的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出来的盖子也会颜色不一样。
紫砂泥是纯原矿天然生成的,每一块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烧结的时候体现的杂色不一样。
所以即使配上去正好了,千载难逢地正好了,出来的颜色不一样还是不舒服。
03 紫砂泰斗顾景舟配壶盖的故事
当代能够配盖配的完美无缺的制壶艺人,大概只有顾景舟大师了。
1988年春,唐国新在黄山一处村落的小吃店里意外地看到一件邵大亨制壶的真迹,“大亨”二字历历在目。
虽然紫砂壶盖子已破损,但他没有犹豫。当即用80元钱买下了这把紫砂壶残器。
但凡收藏紫砂壶的人都知道,邵大亨是晚清上袁人(即现在的江苏宜兴丁山紫砂村),其为人卓尔不群、孤傲耿直,其制壶高洁典雅、鬼斧神工,为世人所推崇,而其紫砂作品传世极少。
唐国新怀揣宝贝回到宜兴丁山,便直奔交往15年的“忘年之交”顾景舟的家。
顾景舟只看了一眼便断定:真的。
正当唐国新暗自庆幸,邵大亨的紫砂壶早成凤毛麟角,自己竟得了一件真迹时,顾景舟笑言:“我来配个盖吧!”
1991年夏日的一个早晨,顾景舟打来电话,告知其大亨壶盖已配好。
当唐国新赶到顾景舟家中,看盖心切的他赶紧拿起还用毛巾包裹着的“大亨 壶”,掀盖一看,上有“景舟配盖大亨壶,时年七十有七”字样。
唐国新顺势将壶盖与壶身合上,顿时为顾景舟精湛的紫砂技艺所折服。
壶盖不仅浑然一体,而且 形、神、气、泥、款、功都配合得天衣无缝。
唐国新回忆:顾老自豪地说,‘除了我,谁也配不出大亨壶的丰韵、神彩、精细和豪迈,必先知其人,而后仿其壶,必先知其料,而后用其工,只有心灵和手艺的相通才能品出大亨成壶的心境,才能配出大亨作品的神韵’。
可见配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何况当今世上还有几个顾景舟大师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呢?
总而言之,壶盖如只是碰坏小许,或可用些金银来补,如全碎不可补,则要重做。
如壶的价值值得重做一个则可找高手重做,如已超过壶价,则不如弃之。